贾岛题李凝幽居朗诵(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全诗内容是什么)
-
大家好,贾岛题李凝幽居朗诵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全诗内容是什么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贾岛题李凝幽居朗诵和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全诗内容是什么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贾岛题李凝幽居原文注释译文
贾岛题李凝幽居原文注释译文如下:
《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朝代】唐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拓展知识:
《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
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二、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全诗是什么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三、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全诗内容是什么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贾岛(792-865),字浪仙,一作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曾为僧,法名无本,后遇韩愈,还俗应举,却终未及第。文宗开成二年(837),坐飞谤责授遂州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三年后,迁普州司仓参军。其诗以苦吟著名,对后世影响较大。今人李嘉言有《长江集新校》。赏析园子已经荒芜,唯一的一条小路,也长满了青草,可以见出主人公对世事是何等的不萦于心,在这里居住,当然是“幽居”了。次联是千古名句。据说,有一天,贾岛骑在驴子上,忽然想出这一联,自以为得意,然作“推”作“敲”,颇费踌躇,于是在驴背上苦苦思虑,还不断用手作推敲之势。这时,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走了过来,贾岛忘了回避,一头撞上去,被押至韩愈面前。韩愈得知情由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代他思索,最后认为“作敲字佳矣”。为什么敲比推好呢?因为李凝是幽隐之士,与外界绝少交游,作者(也就是诗中的“僧”)深知其为人,一定在家,所以带有自信,径直敲门。另外,既是夜间,怎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呢?想必是敲门声惊起了宿鸟,引起噪动。如果用“推”字,这一句也就无根了。韩愈不愧是一位鉴赏力非常高明的作家,他与贾岛的诗风虽不相同,但提出的意见却是内行之言。第三联写天明归去所见之景,续足题面上的“幽”字。末联作后约之言,所谓“不负言”,应该是省略了二人夜谈的内容,因此,显得余意不尽。
四、贾岛《题李凝幽居》的原文是什么怎么翻译
贾岛《题李凝幽居》的原文是什么?怎么翻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题李凝幽居
【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
周围无近邻,环境幽静闲适,一条小径掩映在荒草丛中,一直延伸至荒芜的庭院里。明月当空,万籁俱寂,鸟儿在池边的树上沉睡;一位老僧月夜来访,扣响了大门。(主人不在家,老僧只好悻悻而回。)过桥时看到,桥两侧色彩斑斓的原野好像被桥分成了两半;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
【鉴赏】
贾岛是以“敲”字闻名的苦吟派诗人,“推敲”一词也出自此诗,为一字反复斟酌,体现了诗人作诗的严谨认真。
首联描写了“幽居”周边的幽静环境。首先写“闲”,说明生活的悠闲,并无公务缠身。“少邻并”写出了周围的邻居较少,少有人走动交往,大多是独处时光。“草径”写出路少有人走,野草丛生,这样的一条小径通入荒芜的园子,有一种幽深感,也衬托出隐居之地的僻静。
颔联写出幽静的月夜,诗人来访,此句正是“推敲”一词的出处,因炼字的精心,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关于此诗,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相传,某天贾岛骑驴时,灵感突现,想出这一联,暗自得意。然而对于诗中究竟选用“推”字还是“敲”字,贾岛犹豫不决,他坐在驴背上苦苦思索。此时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走了过来,而贾岛因为思考过于专注,没有注意到周边的状况,忘了回避,撞了上去,被押至韩愈面前。韩愈得知缘由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和他一起讨论哪个字更适合用于诗中。最后二人认定“作敲字佳矣”。那么,为什么敲比推合适呢?李凝是幽隐之士,很少参与外界事务,诗人是李凝的好友,深知其为人,认为他此时应当在家,所以径自敲门。另外,既是夜间,如何知道“鸟宿池边树”呢?有了“敲”字,才更合情合理。一个“敲”字,可以惊起树上栖息的鸟,才能让诗人知道池边树上有鸟栖居。此处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
颈联写景,所选字也非同寻常。诗人敲门而无人应答,就信步走远,当走到桥上时,看见了桥边荒园中的“野色”。“野色”仿佛被桥分成两半。而晚风轻送,云朵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改换参照,反说山移,有一种感官上的新效果。
尾联是说诗人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会回来,来赴与朋友事先的约定,绝不忘记自己的诺言。最后一联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幽情,点明了主旨。
关于本次贾岛题李凝幽居朗诵和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全诗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978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
-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
- 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
- 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 犹怜惯去国,疑是梦还家
-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
-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