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为什么李季兰被称为唐朝最风流的女诗人?(唐朝女诗人李冶的《八至》诗)

为什么李季兰被称为唐朝最风流的女诗人?(唐朝女诗人李冶的《八至》诗)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27    点击:  156 次


为什么李季兰被称为唐朝最风流的女诗人?

网上有关“为什么李季兰被称为唐朝最风流的女诗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唐朝女诗人李冶的《八至》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因为当时李季兰在她很小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她父亲就觉得李季兰这首诗写的不详,所以后面就送李季兰到玉真观出家。在玉清观的那段日子李季兰觉得很无聊,所以很向往外面的生活,后来她慢慢长成一个少女的时候,面对来自观中游览的文人雅士都是秋波暗送,所以别人都说她是“风情女子”,更何况李季兰的诗文也是很大胆的,所以别人就说她是唐朝最风流的女诗人。

而且后面当李季兰已经长大后,她的父亲也不在人世了,所以也没人管它,就做了一些失行的事情,但是在历史中记载的并不多。尽管如此,李季兰也是一个很聪明很有才华的一个人,她的师傅也是很看重她的,而且当时女诗人是不多的,更何况李季兰才华横溢,又长得漂亮,所以后面李季兰也成为了唐朝的第一女诗人。

李季兰的诗篇几乎都是有关于爱情的,因为她的一生就是在相思之中度过的,虽然她的人在道观,但是她的心早已经飞出去了,因为李季兰本就是一个多情的人,所以她怎么会想要留在道观呢?

而且道观本就死很清静的地方,在那里虽然说可以清心寡欲,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面来说就是限制住了李季兰的自由,因为在道观里面,她无法找到自己想爱的人,所以才会做出了很多出行的事情,要是李季兰当初没有被她的父亲关在道观的话,那么也有可能不会变成这样,也不会被后人评为最风流的女诗人。

唐朝女诗人李冶的《八至》诗

有唐一朝,风气开放、文化昌盛,曾涌现出不少文采斐然、佳作甚多的女诗人,而活跃在盛唐年间的李季兰,便是其中的代表。然而李季兰还是个幼童时,其父便断言她将来必成为一个失德妇人,恐怕难以善终,而最终的结果也的确如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冶字季兰,以字闻名于世,活跃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自幼聪慧过人,颇能吟诗作赋。且说李季兰6岁时曾参加过一次家族聚会,其父为了炫耀她的机敏和诗才,便让她即兴赋诗一首。面对着满屋长辈,童稚未脱的李季兰竟丝毫不怯场,指着屋外的蔷薇,张口便赋诗一首,一时间满座皆惊。

按说女儿如此露脸,李父应当感到高兴才是,没想到他的脸上非但没有丝毫的笑意,反而指着诗中的两句说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如此狡黠、不检点,长大以后肯定是个失德的妇人。既然如此,我就送你出家做道姑,在清静之地面壁思过,免得你留在家中成为祸害。”

家人们听后大感惊愕,便问李父这是何故。李父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然后解释道:“诗中的‘架却’乃是‘嫁却’的谐音,此女年未及笄,却懂得待嫁女子的心绪烦乱,若不加以管束,长大后还了得?”(“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见《唐才子传》)。

果然在4年后,李季兰被送进剡中(今浙江省嵊州市)玉真观出家,当时她才只有10岁。然而让李父没想到的是,李季兰脱离了他的管束,反而变得更加自由散漫,每日里除了读经之外,便是作诗、习字、弹琴。转眼间,李季兰已经长到16岁年纪,因为厌倦道观中枯燥乏味的生活,便开始跟观外的士人们诗酒唱和,渐渐地在当地名声鹊起。

有唐一朝,风气相当开放,女子们不仅可以穿着“袒胸装”,而且还可以参与传统上由男人专享的活动,比如骑马、打球、击剑及诗会等等。而且在这些场合中,男女间互相酬酢、唱和,早将“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抛到九霄云外。而这些现象非但没有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抨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们的推崇。

所以,李季兰以女道士的身份与名士们交往,逐渐成了当地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而随着年纪渐长,李季兰的性格更加开放,交友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经常与诗友们相会与乌程开元寺中,边饮酒边赋诗,气氛相当的活跃,而每次诗酒大会中,李季兰无疑都是“焦点人物”。

当然,诗酒大会中并不总是谈论高雅话题,有时在酒酣耳热之际,李季兰也会同诗友们谈论一些“荤段子”,虽然方式很隐晦,但尺度却是相当的大。对此,唐诗选家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曾评论道“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兰则不然也。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对李季兰的性格过于开放,颇有指责的意思。

李季兰交游广泛,如大诗人刘长卿、“茶圣”陆羽、名僧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而名士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跟她也是情投意合。其中,朱放、陆羽还跟她发展过多年真挚而热烈的恋情,可惜最终都无果而终。李季兰虽然情路坎坷,但名声却是越来越大,活动范围也已不限于剡中,而远及文人荟萃的扬州,并在那里出尽了风头。

李季兰的诗名如此之大,以至于后人将其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号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不仅如此,连酷爱文艺的唐玄宗都听闻李季兰的诗名,大感兴趣之余命她入京面圣,令其欣喜不已。然而就在李季兰带着兴奋之情赶往长安时,不巧遭逢“安史之乱”,结果她非但没能见到皇帝,反而因为战乱,一时间变得“无人问津”。

多年后,当李季兰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时,身份却已变为“逆党”。原来,唐德宗在位期间,中书令、太尉朱泚在泾原镇叛军的拥护下,在长安发动兵变,不仅将皇帝赶出京城,而且还僭号称帝,为患关中一年有余。就在朱泚叛乱期间,李季兰与他交往甚密、书信频繁,甚至还曾为其写过几首颂诗。

所以等到朱泚败亡、唐德宗回返长安后,出于对李季兰的愤恨,便将其逮捕。唐德宗起初对李季兰颇有好感,不止一次地称她为“俊妪”,如今见到她后却是怒火中烧,先是责怪为何不学严巨川作诗:“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然后命卫士将她乱棍打死,时在建中五年(784年)。一代盖世才女,最终却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

时有风情女子李季兰,上泚诗,言多悖逆,故阙而不录。皇帝再克京师,召季兰而责之,曰:“汝何不学严巨川有诗云:‘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遂令扑杀之。见唐人赵元一所著《奉天录·卷一》。

《八至》

唐代: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译文:

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溪。

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亲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写作背景:

此诗充满人生感悟,当为李冶(李季兰)成年之后的作品。李冶成年以后成为女道士,与男士们有些交往。据说后来恋上一个僧人,有感而作此诗。

此诗由远近东西至深浅清溪,再至高明日月,又至亲疏夫妻,诉尽人生无奈颓靡之态。全诗二十四个字, 却是一程生命由盛及衰的花开花落,道破了人生的真相。首句“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

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两个物体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东西区别。所以“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至近”之谓也。

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仍不外乎一东一西,可见“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这“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李冶,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



唐朝着名女诗人(2)

  美艳女冠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中唐初期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冠诗人。

 与许多着名诗人一样,季兰也属于弱龄早慧那一类。据《唐诗纪事》记载,她五六岁时已能出口成诗,尝作《咏蔷薇》诗云: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与嫁谐音,其父因此预言她必为失行妇。这种所谓诗谶的故事虽有后人编造之嫌,但季兰的人生道路确实不平坦,她也确实称得上是一个风流女冠。在唐代,女子入道之风颇盛,而那些洗妆拭面着冠破,白咽红颊长眉青的女冠们,往往以修道为名,过着无拘无束的浪漫生活,其宕逸纵情者几入娟妓一流。季兰姿容秀美,神情脱俗,又善弹琴,工翰墨,尤以诗才敏捷名闻遐迩,故当时文士皆与之游,风流韵事自在所难免。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曾记载过这么一件逸事:

 (季兰)尝与诸贤集乌程开元寺,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乃消之日:山气日夕佳。长卿对日:众鸟欣有托。举座大笑,论者两美之。

 阴重之疾指病气,对这种男性疾患,一般女子是讳言的,更不会用以取笑别人。季兰却公然以此为话题与长卿调笑,而长卿居然也报以同样的调笑语,其谑浪狂荡、其与长卿等不同寻常的关系于此可见。然而,他们毕竟不同于里巷粗俗之辈,即使戏谑调笑,打情骂俏,也照样引经据典,掉文吟诗。这两句就是用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之五)和《读山海经诗十三首》(之一)中的成句,双方都用得十分含蓄巧妙,确实称得上雅谑,也确实显示出两人不凡的才情,所以会赢得举座大笑,论者两美之。

 李冶为女冠,生性风流,善作雅谑,善弹琴,尤工格律。与当时诗坛名宿刘长卿、陆羽(鸿渐)、释皎然均有密切来往。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名士情意绵绵。一时成为社交名花。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一代名媛竟落得如此惨烈下场,哀哉。

 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李季兰的诗才应该是唐朝女诗人中最好的。她有一首诗把夫妻关系一语道破: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还有一首《相思》,赋尽天下相思苦: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着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刘长卿对李冶的诗极其赞赏,称她为女中诗豪。高仲武评论说: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器既雌,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又说她上方班姬(婕妤)则不足,下比韩英(兰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

唐代女诗人李季兰,她在最后的结局到底是被杀还是失踪呢?

她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年幼便出狂妄之言父亲恐她成失足妇女,将她早早送入道观。哪知处处留情,一生情史无数。喜与风流才子嬉笑怒骂,被称为最豪放的女诗人。才华横溢,最终因为一首诗死于非命。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女诗人李季兰的传奇人生。

  幼年口出妄言 送入道观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鞞鼓喧行选,旌旗拂座隅。 不睹河阳一县花,空见青山三两点。

  据《唐才子传》:季兰,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李季兰虽然历史上对她记载不多,但是有名有字,自然出生不会差。那为何年幼就被送入道观

  据记载。李季兰从小就以有才为名。在她五六岁的时候,他得父亲发现庭院的蔷薇花开得是尽态极妍就让她以面前的蔷薇架作诗,她很快有了作答。她的父亲一听就怔住了,诗句中架却与嫁却谐音,而女儿小小年纪就将茂盛生长的蔷薇比喻为萌动乱飞的心绪,他的父亲害怕她将来会成为失行妇人。便还将是幼童的她送入了道观。

  艳名风流 一生追求爱一生未得爱

  当时在唐朝道教被当作国教备受推崇,不少女子以入道观为潮流,女道士被称为女冠。而女冠被允许可以和男子自由往来。

  李季兰情窦初开的时候大概是二十岁,她遇到了一个和尚--皎然。李季兰爱得热烈,当她确认她爱上了这个和尚之后,她就大胆示爱,不顾礼法不顾世俗眼光。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信纸就像白雪一样我把它折成双鲤鱼。我爱的人儿啊,如果你想知道我在想什么就打开它吧。信中写了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只知道皎然拒绝了她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她失恋了,爱得热烈也爱得潇洒。她又继续追求意中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许多文人开始南下,因此她又认识了阎伯均。

  据说阎伯均是一个外放的官员,后来因为升迁不得已要离开李若兰。二人难舍难分,李若兰说: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 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她相信她的阎郎会归来,她像个妻子一样嘱咐他不要被外面的野花所迷住。阎郎最终没有回来,他娶了一位高门女子。

  而后,李季兰又与朱放相恋了。朱放说: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季兰亦答: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季兰依旧相信朱郎会回来的,人生又是何曾的相似,朱放最终也另娶高门女子。山高水远,从此不见。

  几次感情经历让李季兰身心俱疲,她说: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八至针砭世,情她笑世间夫妻,亦笑自己痴情。最终她成了流连于风流才子的艳情女诗人。

  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唐德宗匆忙出逃。李季兰被捕,因其才名朱泚命她作诗,言多悖逆。后来唐德宗平定兵乱回到长安的时候,便因此事问罪李季兰。最终她被乱棒打死。

  她被称为最豪放的女诗人,世人皆道她放荡。笔者却认为她真情真意,敢爱洒脱,不惧人言。虽出生尊贵的家庭但是父亲畏惧人言早早就放弃了她将她早早送入道观。他父亲是懦弱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她是勇敢的。

  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下,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感情。感情遭遇打击后,潇洒放手,等待下一位。每一位都是真心真意爱得炽烈。敢问就算是今人又有几人能做到这样呢笔者看到许多朋友都为情所困,犹犹豫豫不敢面对。放弃掉错的才会遇见对的。希望你们也能洒脱一生。

关于“为什么李季兰被称为唐朝最风流的女诗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93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