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谭嗣同的诗(潼关是哪一年作者写下的诗)

谭嗣同的诗(潼关是哪一年作者写下的诗)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5    点击:  241 次


谭嗣同的诗

网上有关“谭嗣同的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潼关是哪一年作者写下的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一、“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意思是——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二、附原文如下: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三、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潼关是哪一年作者写下的诗

《绝命诗》。这首绝命诗是这样的: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写就的。我们都知道,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三大领袖人物之一,排在康有为梁启超之后。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完全是可以逃走的。但是,他没有。

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主动求死的节奏。而当时,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同仁和友人都苦劝谭嗣同逃走,被他拒绝了。于是,他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诗。

详细介绍: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据说谭嗣同五岁时曾经昏死三日,后来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书生,还在湖南办报纸,倡导开矿山、修铁路,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98年,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变法,但是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却没有逃亡而是英勇就义了。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潼关》是清代谭嗣同写的诗。

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扩展资料

《潼关》前两句写“云”和“风”:自古以来,潼关始终被高高的云彩所包围,而今萧瑟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第一句写潼关的古老与高耸,第二句用“秋风”“马蹄声”来表现潼关的苍茫,同时也暗含一个“关”字。

第三、四句写潼关的环境:南依秦岭,北临黄河。用“河”与“山”来表现其险要。“河流大野犹嫌束”有两层意思:黄河在潼关脚下流向了广袤的原野;河床变宽了,而河水却还嫌其不够宽广,奋力冲击着河岸,丝毫不减其咆哮奔腾的气势。

写黄河不写其在山谷间的奔流,却写其流入“大野”的情形,这是更进一层的写法。“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是逆向立意,本来是潼关建立崇山之间,但作者偏说是群山一来到潼关就变得巍峨高耸了,好像潼关有着特别的神力一样。



谭嗣同最着名的一首诗

谭嗣同最着名的一首诗是《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是一首视死如归、慷慨悲壮的就义诗,是诗人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捕后在狱中墙壁上题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诗文如下: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中通过描写张俭和杜根这两个历史人物受迫害而人们却暗中保护他们的故事和诗人自己为维新变法以身殉难、甘愿牺牲的情景,表现了维新变法的正义性和深得人民的支持与同情以及诗人以死赴难、壮烈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这首诗运用历史典故,并以昆仑山作比喻,感情饱满,笔力千钧,读起来感人至深。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准备为维新变法慷慨就义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崇高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诗句格调高亢,大义凛然,悲壮慷慨,肝胆照人,是诗人决心选择牺牲,用鲜血为后继者开路的大无畏精神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流传最广,自:依然,当然。横刀:手中握着宝刀。指坚持维新变法的主张。向天笑:仰天大笑。这里表示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去:出奔,出走。

这里指康有为、梁启超出走。留:留下。指诗人自己留下。肝胆:比喻赤诚的心。昆仑:昆仑山。这里比喻去留两者都是顶天立地的人物。这两句大意是:我依然手中握着宝刀仰天大笑,出走还是留下,赤诚之心像两座昆仑山顶天立地。

谭嗣同临死前的一首诗是什么?

《绝命诗》。这首绝命诗是这样的: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写就的。我们都知道,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三大领袖人物之一,排在康有为梁启超之后。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完全是可以逃走的。但是,他没有。

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主动求死的节奏。而当时,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同仁和友人都苦劝谭嗣同逃走,被他拒绝了。于是,他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诗。

详细介绍: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据说谭嗣同五岁时曾经昏死三日,后来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书生,还在湖南办报纸,倡导开矿山、修铁路,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98年,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变法,但是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却没有逃亡而是英勇就义了。

关于“谭嗣同的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843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