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诗脉读诗|刘大白(刘大白的诗,最出名)
-
沿着诗脉读诗|刘大白
网上有关“沿着诗脉读诗|刘大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刘大白的诗,最出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刘大白(1880年~1932年),中国新诗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
.
著有诗集:《旧梦》、《邮吻》;
代表作《卖布谣》《邮吻》。
.
《卖布谣》是刘大白《旧梦》的代表篇章。诗以真实生动的画面反映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艰难的生存状态。是新诗运动初期在现实主义方向上最初的探索。
.
《邮吻》是《邮吻》诗集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男子拆心上人的来信这一动作为描写对象,笔触细腻、立意取巧,将热恋状态下主人公的亢奋心理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真的,浪漫属于每一代人。
刘大白的诗,最出名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的意思是疲倦的鸟儿想飞回巢去,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照在鸟儿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内回巢去一样容。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这落山的太阳好像是从鸟翅上掉在江面上一样。在一瞬间,已呈白色的芦苇顶端,好像女人美丽的容颜。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都呈示出泰戈尔与日本俳句的风格。刘大白注重于情与景在自然的描写过程中的契合。这便是旧诗里所谓的诗画结合、情景交融了。
现代诗二首作者
刘大白的诗,最出名如下:
疲倦的鸟儿想飞回巢去,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照在鸟儿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
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这落山的太阳好像是从鸟翅上掉在江面上一样。
在一瞬间,已呈白色的芦苇顶端,好像女人美丽的容颜。
近代诗人刘大白《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刘大白(1880年~1932年),原名金庆_,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写作背景:
在20世纪20年代,写新诗的诗人深受旧人的影响,所以当时的新诗具有很强的古诗风格。这首诗除了用口语体写成外,在意境和表达上往往与古诗相差不大。这是当时诗歌的一个特点。
刘八艾的情况正是如此。虽然他尝试着写纯白话诗,但这首诗在韵律上仍依循了古典诗的原始要求,所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古诗的影响。《河上秋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一个秋夜所看到的景象。这场面就像一幅画,但画上的东西是在动的,不是静止的。
现代诗二首作者是刘大白和徐志摩。
现代诗二首分别是《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作者分别是刘大白和徐志摩。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1、作者简介: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字伯贞,号白屋,与鲁迅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著有《白屋文话》《旧诗新话》《白屋说诗》。课文所选诗歌《秋晚的江上》收录于诗集《游吻》。
徐志摩(1896~1931),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在剑桥留学时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诗派影响,诗风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他在中国文坛活跃一时,极具影响力,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2、赏析:
《秋晚的江上》
从意境的创造和表现手法看,主要还是从宋词尤其是小令和元曲里化出。归鸟与斜阳在空间上相距遥远,诗人却将其融汇于鸟儿在通红的残阳里寻觅归巢的大平面中。
然而作为诗,就要运用语言的力量强化景致的表现力并注人诗人情感的生命之泉。
这里“倦”、“驮”是关键二字,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的渲染和奇丽的想象,另一方面也是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这样让人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景致,而包含诗人对生活的体验。
第二段是第一段情景的继续与开展。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人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
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冀于一种自由的生活。
最末两句,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花牛歌》
全诗四节,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将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新诗向旧诗学什么
不要在形式上纠缠不清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诗坛曾掀起过一场新诗出路的讨论,何其芳、卞之琳、郭沫若、臧克家、胡乔木等诗人都发表了意见,何其芳、胡乔木等还进行了一些创作尝试。后来连毛泽东也颇有兴趣地发表了一些看法,认为“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并认为中国诗歌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民歌,一条是古典诗歌。然而,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的诗歌既没有走民歌的发展道路,也没有走古典诗歌发展的道路,而是越写越自由,离民歌的调子和古典的气息也越走越远。完全不是像毛泽东所预料的那个模样。这个问题值得思索。以今天的目光回首近半个世纪前的那场讨论,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这就是:许多人都把新诗出路的讨论集中在形式上,似乎出路问题就是形式问题;只要把形式解决了,新诗的出路也就找到了。事实并没有证明这一点。形式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新诗,形式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我们绝不会以形式角度去评价一首诗的优劣高下,判断一首诗的好与坏。这说明有一些东西比形式更重要。而我们过去一提到继承传统,向旧体诗学习,总会把形式问题冒出来,在这个方面纠缠不清,这至少是一种不太明智的做法。我以为,以中国诗的几千年历史,出现过李白、杜甫、李商隐的泱泱大国,其中值得继承和借鉴的东西有很多,除形式以外,如含蓄、意境、委婉、凝炼、警策、飞动、妙譬、隐喻、兴象、双关、变化、起承、意味等等,都值得今天诗人的关注,而不要像过去那样老在形式问题上做文章,结果反被形式套住了,却忘了另一些更重要的诗歌元素。也许在一百年前,诗的形式、音韵、声律等问题都是很重要的。诗坛每有新的变革,往往称为“新声诗体”,强调它的声律和体式。但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些问题也许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诗在发展,人们对诗的审美情趣也在发展,在诗人的创作审美过程当中,对构成诗歌的各种元素组合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有些元素变得重要了,有些元素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对待、发现和选择。要关注中国已有的诗歌精神在中国二千多年的诗歌发展历程中,曾涌现过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等一批伟大的诗人,并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诗歌精神,这就是: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由衷的热爱,对广大民众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即使是像陶渊明这样的隐逸诗人和李白这样的浪漫诗人,也会时时意识到自己身上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现在不少青年诗人写诗,都很强调个体的写作,认为诗是写给自己看的,只是反映个人的思想、情绪,与时代、社会无关,而且这些东西也不十分重要。这与二十多年前的诗人所强调的诗要反映时代精神、人民心声的主张,恰成两个极端,与中国本已固有的诗歌传统与精神也背道而驰。当然,写作应该是自由的,有些人喜写个人,有些人除写个人以外,也喜反映时代和社会,关注大众的心声,这是每个诗人的自由和权力,我们不必强求一律。然而,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诗人来说,他不但能抒写他个人的情绪,而且能关注到整个时代的情绪。或者说,他能把个人的情绪和时代的情绪融为一体而加以表述出来。记得别林斯基说过:“诗人应该比任何人更是自己时代的产儿。”他的意思是说,诗人应该比同时代的其他人,甚至比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等更关注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诗应该比任何其它文体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回顾历史,不论中外,如中国的李白、杜甫,英国的弥尔顿、拜伦,法国的雨果、贝朗瑞,俄国的普希金、涅克拉索夫等着名诗人,他们的诗在表现个人情怀的同时,都能很深刻地表现出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杜甫的诗之所以有“诗史”之称,就是因为他所经历的时代中的一切重大事件,在他诗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反映和体现。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求今天的诗人也像杜甫那样去“以诗证史”,以诗去反映历史,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注意到杜甫诗中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现实的一面。因为正是从杜甫开始,中国的这一诗歌精神才得到了更充分,更集中的体现,并为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元好问、龚自珍等诗人所继承,成为中国诗歌一个极其优秀的传统。即使到了“五四”时期,这一优秀传统和诗歌精神仍未被遗弃,郭沫若、刘半农、闻一多、刘大白、臧克家、艾青等着名诗人的诗中,都能折射出这一传统和精神。特别是郭沫若的《女神》、艾青的《大堰河》等,都曾表现过他们所走过的时代。至于日军侵华,民族危亡,不仅田汉发出了战斗的吼声,田间写出了《给战斗者》,光未然写出了《五月的鲜花》《黄河大合唱》,就连一直低吟浅唱的“雨巷诗人”戴望舒,也转换方向,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元旦祝福》等一系列反映时代心声的光辉诗篇,溶入了时代的洪流之中。而这些,恰恰就是中国诗歌本来就有的传统和精神,只是在新诗中重新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有些个人情绪能代表时代,但不是所有的个人情绪都能代表时代。这里有个选择问题。关键是不要把表现个人和表现时代对立起来。如屈原写过《离骚》,也写过《九歌》;杜牧写过大量的爱国诗,也写过不少狎妓诗;元稹写有许多重要的政治诗,但他也写过大量的艳情诗;但丁写过《神曲》,也写过大量的爱情诗;歌德、海涅、拜伦、雪莱、雨果、普希金等也是如此,他们一方面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站在时代的前沿,以诗表现了那个时代及其情绪,一方面也写了大量表现个人爱憎恩怨的诗篇,倾诉着个人的情怀。能将个人融进时代的,应是一种更高的要求,是有别于个体的另一种成功。不必讳言,在建国初期,特别是十年文革中,许多诗人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时代脉搏的把握出现过偏差,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偏废了对时代精神的关注和反映。有的甚至走极端,干脆只写个人。像过去只能提倡反映时代,不允许写个人情感,那是不对的;而现在如果因过去出现过偏差只主张写个人,不写时代,从一个极端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传统精神完全抛弃,那也未免太偏激。就目前来看,新诗尽管取代旧诗而成为当今诗坛的主体,但我敢断言:无论从创作成就和审美批评的理论体系来说,新诗都远不及旧诗。
我要三首散文诗就行了
绿的底色
三月,乍暧还寒的季节。春风跚跚而来,带着泥土的宁馨,甜甜地吻着人们的面颊。柳条抽出绿茸茸的芽苞,小草舒展嫩生生的新叶,溪流、阡陌、茶园、山脉……呵,大地上布满绿的底色。
绿——生命的底色。种子在土壤中萌动,根须在萌动中分蘖,一株株新绿脱颖而出,染绿了田野,染绿了河流,染绿了庄稼汉的情愫,染绿了农家的院落。苍山岩石漠的雄浑,因为你才显出生机;蓝天白云的飘逸,因为你才显得寥廓;农家新一代粗犷的迪斯科舞步,是你线条的勾勒;农家变革的快节奏频率,全靠你着意的喧托……呵,绿色,生命的底色,你消融路边的残雪,把五彩锦绣在人们心头铺设!
绿——希望的底色。莫恋花的芳香,不慕果的收获,希望,给绿的底色着墨。犁铧在沃野剪开一道道沟壑,播下了种子,播下了希望,也播下了今天对明天的寄托。春雨淅淅沥沥,吟唱一首绿色的畅想曲;忍辱负重的老牛,把绿色的憧憬细细品嚼。生活中充满七彩阳光,在绿的氛围中农家向贫困与愚昧告别。呵,绿色,希望的底色,激励多少耕耘者把崭新的未来开拓!
绿色,虽没有**富贵,缺乏红色浓烈,但你蕴含着一种信念,昭示人们去追求美的事业:用纯洁去对待爱情,用劳动去美化生活,用智慧去书写未来,用奋斗去描绘卷帙……一年之际在于春,春的后面有夏的积淀、秋的奉献、冬的思索……
五月的雪
文/赵伟
在五月的断层,光阴缓行
时光逆转成白皑的雪
铺天盖地。皱褶银装素裹
纯白如天使的羽翼。
亲吻阿波罗的风,暧昧
轻抚乡村的每寸肌肤
湖面泛出鳞波,跃动
闪现月牙的洁白
鸢尾花渐次爬上土坡
眺望远方茫茫白皑
似曾相识
温柔,静谧
百灵欢唱传奇
传奇里流传的旋律
诗歌未曾拓印的章节
在晨光里构筑四季冰雪封存
白梨花开,白梨花落
流光的珍珠
俨然脉情的双眼
走过的路面,承载风霜
登过的高原,浸满雪月
那些灵活的故事
融入雪打琴键的声响里
旷世,优雅
流年未亡,五月已尽
时间遗落的白纱
已被星月染透
天光散尽
传来延续的讯息
目视远方,良久
低诉传奇里流传的传奇
校园散文诗
粉 笔
大山子孙,清白纯净。千淘万滤,结晶成敦厚的精灵。无论飘到哪里,都改不了岩石的秉性。
纤细而结实,宁折不弯。一点一点磨损自己,好让那些饥瘦的心魂和疲惫的思想焕发青春。
白常以黑为伴。没有黑板的映衬,哪有它眉清目秀?没有黑板的铺垫,它怎能随意抒写?凡事都得协力合作,可有成功者单干独行?卑不亢,不偏不倚。一笔一画都客观展现书写者的心路历程。忠臣良将的宏愿,哪怕禁闭在牢狱的黑暗里,终究要与日月同辉,温暖人间千载。奸佞贼子的伪诏,即便高悬天空,也只能阴霾一时,终究会消迹于寰宇。
远离大山,质地不变。不管写在何处,无论谁来执笔,横竖撇捺弯勾,每一笔每一划都贯穿书写者的心魂。来得本真,去得坦然。化为粉尘,飘飘洒洒,无踪无影。
黑 板
黑得纯净,黑得热诚。汩涌清澈的泉流,滋润众生的稚嫩,擦拭混沌的心魂。
黑得清亮,黑得澄澈。恰如欢快的小溪总把心情写在脸上。黑,确实不美,却决不无端慕羡白。倘若白得晃眼,琢磨不透城府的浅深,还不如黑的让人放心。
无怨无悔吸收粉尘,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当脸上的黑漆褪尽,那颗炽热虔诚的心,方才坦然。
黑,是心魂纯粹的反照。黑,是天性故本的识别码。
从不因丑羞愧,总是以黑为荣。有什么比你这黑更清纯?有什么比你这黑更加深沉?
讲 台
仅仅三尺,可决不能小瞧。虽比不上燕昭王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圣明,但对台前表演者的评判打分,却把握得很准。
躬身于甘愿把自己化作一缕白烟者的面前,那便是一架升天梯。任你摘星揽月,云帆高挂济沧海。
打骨子里瞧不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口若悬河,像干瘪的种子撒在肥沃的田地,让秋天饥饿哭泣。
对读书破万卷倾情讲学布道者,顶礼膜拜;对甘为孺子牛辛勤浇灌耕耘者,崇敬有加。知识食粮逐渐丰腴营养不良的肌体,智慧精髓循序,启迪惺忪懵懂的心灵。台上台下心有灵犀,默契沟通。
三尺讲台实在太矮,仰望聆听却从不懈怠。掂量轻重,客观公正。熟升熟降,泾渭分明。君不见———虔诚者自台角节节擢拔,亵渎者从台面纷纷落马。
关于“沿着诗脉读诗|刘大白”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