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江南逢李龟年景物特点(古诗-江南逢李龟年-翻译)

江南逢李龟年景物特点(古诗-江南逢李龟年-翻译)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1    点击:  500 次


江南逢李龟年景物特点

网上有关“江南逢李龟年景物特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诗"江南逢李龟年"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江南逢李龟年的景物特点有自然景色的优美、人文气息的浓厚以及音乐与景物的和谐融合。

1、自然景色的优美

以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闻名于世,在李龟年的音乐中对江南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以音乐描绘了春水般碧绿的稻田、云似雾的湖面、层峦叠翠的山峦以及鸟语花香的园林描绘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江南自然景色的清新和宁静。

2、人文气息的浓厚

江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人文气息。李龟年的音乐中融入了江南的人文气息、对古镇古巷、传统手工艺以及民俗风情的描绘。李龟年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对江南历史文化的敬仰和热爱,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江南人文气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3、音乐与景物的和谐融合

李龟年的音乐与江南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李龟年的音乐描绘了江南的自然景色、融入了江南的人文气息。在听他的音乐时,仿佛可以看到江南的美景在眼前展现,感受到江南的人文气息在耳边萦绕。音乐与景物的和谐融合为听众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江南著名的景点

1、江南著名的景点--杭州西湖

西湖以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著名,游客可以在湖畔漫步、欣赏美景、可以品尝当地美食和购买纪念品。

2、江南著名的景点--乌镇

乌镇是我国典型的江南水乡,有着古朴的建筑和美丽的河道,游客可以乘坐小船游览水乡,品尝当地美食和购买特色手工艺品。

3、江南著名的景点--南京夫子庙

夫子庙是南京市的一处历史文化景点,以古老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著名,游客可以欣赏古老的建筑和文物,品尝当地美食和购买特色纪念品。

古诗"江南逢李龟年"翻译

蜀山笔侠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笔侠以为:“诗圣”杜甫的这首《江南逢李龟年》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看似云淡风轻,却掩藏不住个中深意,这就是咏诗里面的绝品——藏咏。

藏咏,就是它看起来没有说什么,但比说出来更让人意味深长。

好了,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七言绝句吧: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从字面意思看,它说的是:平常在岐王的府里经常看到你的身影,在崔九的府里也几次听到过你的音乐。现在正是落花的时节,没想到我们却在风景秀丽的江南相遇。

从表面意思看,你能看出它是一首咏诗吗?完全就是两个老友久后重逢的场景。

但,如果你知道了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你定能从中看出一点“别的味道”。这得从李龟年这个人说起。

李龟年是盛唐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放在当今,他就相当于郎朗和李云迪,可谓家喻户晓。

在唐朝的上层圈子,李龟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凡是大型的聚会、宴席什么的,如果你请不到李龟年,那算你没面子,就连当时的皇帝李隆基(唐玄宗),都对李龟年赏识有加。

也只有在盛世,艺人才会如此的风光,因为这是人们生活的需要,而李隆基开创的,刚好就是大唐最繁荣的盛世——开元盛世。所以在这段时间,杜甫经常在各大场合都能看到李龟年的影子。

诗的前两句虽然没有明说,但稍懂历史的人就能从中读出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这是这首诗的一绝之处。

后两句,杜甫和李龟年的再一次相遇,是在风景优美的江南,这本没有什么特别。但问题是:李龟年怎么会在江南呢?作为天朝的伟大音乐家,不应该在帝都长安吗?不应该在忙于应酬各大社交场合吗?

这就是杜甫暗含的第二层意思。表面看能和故人在江南相遇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事实上,这透露着一种悲凉和无奈,为什么?

正是前不久才发生的“安史之乱”对国家造成了动荡,太平盛世被打破,才导致盛世的文人们到处颠沛流离,文人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国家的风气也就此改变,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大唐人身上。

这就是从后两句诗里看出的东西,问题是:诗人并没有明白写出来,却比直接写出来更具韵味,这就是这首诗的绝妙之处。

综上所述,杜甫的这首诗不愧是压卷之作。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 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 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 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简析]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江南逢李龟年》表现手法

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着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着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明皇杂录》 )。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象是即景书事,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复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象《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象是剧作家从杜诗中抽绎出来似的。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象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象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江南逢李龟年解析

江南逢龟年解析如下: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内容为: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全诗通过对与友人见面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感伤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誉为七绝之压卷之作?

本首诗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所以被称为七绝创作的典范,无外乎其在平仄格律的运用,以及在这看似平淡朴素的诗中蕴含着的不凡之处。

这首诗之中,杜甫首句采用了不起韵的格式,对于近体诗格律规则可谓是有着标杆作用。而在讲究以诗传情,以诗寄情的古代,这首诗仅仅以28字便将40余载的时间包含在内。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更是作为诗圣的杜甫以及朋友李龟年往昔旧梦的写实。

作此诗时,杜甫已经年逾58岁,而在颠沛流离之间,想必他也能预感到自己的垂垂老矣。大唐往昔的盛世不在,安史之乱、百废待兴的社会背景之下, 他与故交好友李龟年在江南相逢。

旧时风华,彼时的杜甫青春年少,正是达官贵人府中的常客,李龟年又何尝不是岐王、殿中监等府邸上的演奏者,然而几十载过后,江南的风景美好,但朋友间的相遇却显得突兀了些许。曾在岐王、殿中监上演奏的歌者李龟年,竟已经沦落到江南卖唱的田地。

而反观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此般落魄。今昔对比,既有个人命运的殊途同归,又更有四十余年间大唐的由盛转衰。

而在小编认为,最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见到李龟年后的戛然而止。逢君之后做了什么?想必这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还有情的最高境界了吧。

作为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远影响的诗人,杜甫以其诗歌更颇有几分史书的意味。出身名门望族,有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终究在优游之后换来的是仕途上的不顺,在见识了大唐的极盛之后,更见识了大唐的盛衰转圜。“沉郁顿挫”的诗风,更是时代的写照,而这写照在《江南逢李龟年》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关于“江南逢李龟年景物特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668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