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杨素是哪个朝代的(杨素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杨素是哪个朝代的(杨素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1    点击:  421 次


杨素是哪个朝代的

网上有关“杨素是哪个朝代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素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杨素(549年-607年),字素仁,中国隋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是隋文帝杨坚的堂兄弟,出身于陕西渭南杨氏大族,是隋朝建立初期最有影响力和才华出众的重要人物之一。

杨素在隋朝建立之初就展现了出色的才能和智慧。他曾在隋文帝的东征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右骁卫大将军。随后,他先后担任过吏部侍郎、尚书左丞等职位,参与了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事务。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杨素在内政方面也有卓越的贡献。他致力于推行改革,提倡节约政务、廉洁自律,积极整顿政府机构和官员队伍。他主张依法治国,注重法制建设,致力于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杨素还以文学才华著称,他善于作诗,并广泛涉猎文学和史书。他的诗文以含蓄深沉、意境独特而著称,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素的权力逐渐受到了限制。在隋炀帝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皇帝的猜忌,杨素的地位受到了削弱,最终被贬谪到了边远的地方。在贬谪期间,他仍然坚守节操和原则,没有屈服于压力和诱惑。

杨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其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隋朝时期备受尊敬的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在逆境中的坚守和正直,使他成为历史上备受赞誉的人物之一。

杨素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公元589年,风雨飘摇的南朝终于迎来了她的灭亡。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朝军队从南朝宫殿的一口枯井里提溜出来,真正结束了南朝的统治,国破家亡,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被配给隋朝开国功臣杨素为小妾。

山河飘零的这一天,乐昌公主的夫君徐德言早就预感到了,他怕国破之后夫妻二人面临分离,拿着一面铜镜,一分为二,并约定如果公主不幸落入他人之手,明年正月十五在街市中售卖铜镜,他必持另一半铜镜去找他。

果不其然,公主被杨素纳为小妾,虽然生活无忧,可是寄人篱下,夫妻分离,她常常以泪洗面。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她托一老翁在市面上兜售一半的铜镜,此时的徐德言颠沛流离,却没有忘记和公主的约定。如今终于看到了破了一半的铜镜,他拿出另一半,果然严丝合缝。

最终杨素成人之美,让这二人重新团圆,这就是成语破镜重圆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也可以看出杨素对待小妾的态度,大度包容。

杨素文言文阅读译文

杨素是隋朝的诗人。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

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去世后谥曰景武。

相关典故:成人之美

李德林之子李百药,少年倜傥,看上了杨素的一个宠妾。竟夜入杨宅,与杨素的宠妾幽会私通。结果东窗事发,被杨素逮个正着。杨素恼羞成怒,欲治李百药死罪。

当李百药被推上来时,他发现李百药是个“年未二十,仪神隽秀”的英俊少年郎,不禁惜才之情顿起,动了恻隐之心说:“闻汝善为文,可作诗自叙,称吾意当免汝死。”

李百药生死关头,才思忽至,一气呵成,当即成文。杨素看完,表情欣然,当场把爱妾赐给李百药为妻,“并资从数十万”。后来杨素竟又奏请隋文帝,授李百药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李百药财色兼收,而且还因此当了官,成为一时佳话。

杨素和杨坚的关系是好是坏?杨坚是真的宠信重用杨素?

1. 求隋书杨素传全文的翻译,感谢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

祖父杨暄是魏朝的辅国将军、谏议大夫。 父亲杨敷为北周的汾州刺史,死于北齐。

杨素小时候穷困失意,不拘小节,有远大的志向。 世人都不理解他,只有他的堂叔祖、魏朝的尚书仆射杨宽认为他很不一般,常对子孙说:“处道不是一般的人,他日一定出类拔萃,无与伦比,不是你们赶得上的。”

杨素后来和安定人牛弘志同道合,他们勤奋好学,研究探讨精心专诚,从不感到疲倦,因而很多方面都精通或者涉猎。 他善于写文章,善长草书、隶书,很留心通过观察风向占卜吉凶。

杨素长髯丰额,有一副英雄豪杰的仪表。 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召他当了中外记室,后转任礼曹,升任为大都督。

周武帝亲自统领一切事务后,杨素因父亲坚守气节在齐丧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就上表申述道理。 武帝没有应允,他又一再坚持。

武帝大怒,命令左右将其斩首。 杨素理直气壮地说:“我给无道的天子做事,死是应该的。”

武帝壮其言,于是追封杨敷为大将军,谥号“忠壮”,并拜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逐渐被礼遇。 武帝命令杨素起草诏书,他一挥而就,而且词藻文义均美。

武帝嘉奖他,对他说:“好好努力,不愁日后没有荣华富贵。”杨素应声回答说:“我只怕富贵来逼我,我却无心谋取富贵。”

平定北齐时,杨素请求率领父亲先前的部下作先锋。 武帝应允了他,并且赐给他一条竹鞭,说:“我正要驱使天下,所以把这件东西赐给你。”

杨素跟随齐王宇文宪在河阴和齐人交战,因战功被封为清河县子,食邑五百户。 这年武帝又授予杨素司城大夫之职。

第二年,杨素又跟随宇文宪攻取晋州。 宇文宪屯兵于鸡栖原,北齐国主率领大军攻来,宇文宪因害怕连夜逃走,齐军紧追不舍,宇文宪部下大多失散。

杨素和十多位骁勇之将竭力苦战,才使宇文宪幸免于难。 这以后,杨素屡建战功。

北齐平定后,杨素被加官为上开府,改封为成安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并赏赐给他粮食、布帛、奴婢、牲畜。 后来杨素跟随王轨在吕梁击败陈将吴明彻,管理东楚州的事务。

武帝又封他的弟弟杨慎为义安侯。 陈将樊毅在泗口筑城,杨素击走了他,并荡平了他所筑的城墙。

周宣帝登基后,杨素继承了父亲临贞县公的爵位。 宣帝又封他的弟弟杨约为安成公。

不久跟随韦孝宽巡行淮河以南,杨素又单独攻下了盱眙、钟离两地。 高祖当丞相时,杨素便与高祖深深交好,高祖很看重他,派他做汴州刺史。

赴任途中,走到洛阳,恰逢尉迟迥叛乱,荥州刺史宇文胄占据虎牢和尉迟迥相应,杨素不能前行。 高祖拜杨素为大将军,调发河内之兵进攻宇文胄。

打败宇文胄后,杨素升为徐州总管,又进位为柱国,加授清河郡公,食邑二千户。 他的弟弟杨约也被封为临贞县公。

高祖受禅后,加封杨素为上柱国。 开皇四年(584),拜他为御史大夫。

杨素的妻子郑氏性情凶暴蛮横,杨素曾怨恨地说:“我如果当了天子,你一定不能作皇后。”郑氏把这话奏给高祖,他因此被免官。

高祖正想谋取江南,这之前,杨素曾多次进献夺取陈国的计策,没多久,高祖就拜杨素为信州总管,赏赐给他钱一百万、锦一千段、马两百匹而派他去信州。 杨素住在永安,造了一种大船,名叫五牙,上面建了五层高楼,高达一百多尺,前后左右共配置了六部名为“柏竿”的战具,都高五十尺。

船上可容纳八百多名士兵,旗帜放在上边。 另外一种船,稍稍小一些,起名黄龙,可配置士兵一百来人。

其余的平乘船、舴艋舟,各有不同。 等到大举伐陈时,高祖封杨素为行军元帅,率领水军奔赴三硖。

大军行至流头滩,陈将戚欣凭借一百多艘青龙船,屯兵几千人驻守在狼尾滩,阻挡大军去路。 那里地势峻峭险要,将领们都忧心忡忡。

杨素说:“成败在此一举。 如果我们白天乘船而下,他们就会看见我们,滩险水急,天制不由人力,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有利的条件。”

于是决定在夜里攻其不备。 杨素亲自率领上千艘黄龙舰,命令士兵把枚衔在口中,悄悄顺流而下,并派遣开府王长袭率领步兵从南岸进攻戚欣另外的营寨,命令大将军刘仁恩率领披甲持械的骑兵进攻白沙北岸。

天快亮的时候,队伍都抵达了目的地。 进攻敌军,戚欣大败而逃,他的部下全部被俘。

杨素安抚俘虏后送走了他们,秋毫无犯,陈国人非常高兴。 杨素率领水军继续东下,大小战船铺满了整了江面,旌旗盔甲在阳光下鲜艳耀眼。

杨素端坐在平乘大船之上,容貌体魄雄健魁伟,陈国人望而生畏,都说:“清河公就是长江之神啊!”陈国南康内史吕仲肃屯兵岐亭,正好占据了江峡。 他在北岸凿穿岩石,连接了三条铁锁链,横断长江上游,用来阻挡战船前进。

杨素和仁恩先登陆攻打吕仲肃的营寨,吕仲肃的队伍夜里溃逃,杨素从容地除掉了那些铁链。 吕仲肃又占领荆门的延洲。

杨素派巴..之地的士兵一千人,分乘四艘五牙船,用船浆击碎了十多艘敌舰,于是大破敌军,俘虏敌兵两千多人,吕仲肃一人逃脱。 陈后主派信州刺史顾觉镇守安蜀城,荆州刺史陈纪镇守公安,他们都因害怕杨素而退走。

从此,巴陵以东无人敢守。 湘州刺史、岳阳王陈叔慎派使节恳请投降。

杨素顺流而下,直抵汉口,和秦孝王会合。 班师回朝后,高祖。

2. 《惰人张生 》文言文翻译 惰人张生敏慧,杨素每闲闷

隋人张生敏慧,杨素每闲闷,即召与戏谈。尝岁暮无事对坐,素戏之云:“计公多能,无惑不解。今日家中有人蛇咬足,若为医治?”张生云:“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即治。”素云:“五月何处得有雪?”答云:“五月无雪,腊月何处有蛇咬?”素笑而遣之。

——隋朝时,有个姓张的人非常聪慧机敏,越国公杨素每到闲闷时,就召这个人来神侃。有一次年底无事,杨素又将这个人召来闲坐,杨素开玩笑说:“算你的能耐多,没有你解不了的难题。今天我家里有人脚被蛇咬了,该怎样医治?”姓张的说:“采集五月五日南墙根儿的雪涂上就好了。”杨素说:“五月哪来的雪?”张回答说:“五月没有雪,腊月又哪来蛇咬?”杨素开心地送他回去了。

3. 敏慧的口吃者文言文原文

○吃人 隋朝有人敏慧,然而口吃,杨素每闲闷,即召与剧谈.尝岁暮无事对坐,因戏之云:“有大坑深一丈,方圆亦一丈,遣公入其中,何法得出?”此人低头良久,乃问:“有梯否?”素曰:“只论无梯,若论有梯,何须更问?”其人又抵头良久,问曰:“白白白白日?夜夜夜夜地?”素云:“何须云白日夜地?若为得出?”乃云:“若不是夜地,眼眼不瞎,为甚物人入里许?”素大笑.又问曰:“忽命公作军将,有小城,兵不过一千已下,粮食唯有数日,城外被数万人围,若遣公向城中,作何谋计?”低头良久,问曰:“有有救救兵否?”素曰:“只缘无救,所以问公.”沉吟良久,举头向素云:“审审如如公言,不免须败.” 素大笑.又问曰:“计公多能,无种不解.今日家中有人蛇咬足,若为医治?”此人应声云:“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雪涂涂即即治.”素云:“五月何处得有雪?” 答云:“五月无雪,腊月何处有蛇咬?”素笑而遣之.译文: 敏慧的口吃者:原文翻译,隋朝时,有个人非常聪慧机敏,就是口吃.越国公杨素每到闲闷得慌时,就将这个人召来神侃.一次,快到年根没有什么事情,杨素又将这个人召来闲坐.杨素戏谑地说:“有一个大坑一丈深,方圆也一丈阔,派你进到这个大坑里面,你用什么方法才能上来呢?” 这个人低头沉思了好久,才问杨素:“有梯子可以爬上来吗?”杨素说:“只当是没有梯子.如果说有梯子,还用再问你吗?”这个人又低头沉思了许久,问:“白白白白日,夜夜夜夜地?”杨素说:“你为什么需要问是白日还是夜里呢?只问你怎么能从坑中上来?” 这个口吃人说:“如果不是黑夜,眼睛又不瞎,为了什么东西入入坑里?”杨素开怀大笑.接着,杨素又问这个口吃人:“忽然任命你为将军.有一座小城,城里有兵不过一千以内,粮草只够吃用几天,城外却有几万敌军围困.假如派你进入这座小城里,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这个口吃的人沉思许久,问杨素:“有有救兵吗?”杨素说:“只因为没有救兵所以才问你呢?”口吃的人沉吟良久,抬头对杨素说:“细细想想如如你说的的的那那样样,免不不了了失败.”杨素又大笑. 杨素又对这个口吃人说:“经考察,你这个人能力很多,没有你解决不了的事情.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家今天有一个人被蛇咬了脚,请问你怎么给他治疗?”这个口吃人接站话音说:“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涂,即即治好了.” 杨素问:“五月是夏天了,上哪里寻找雪去呀?”这个人回答说“如果五月五日没地方找雪,那么现在是腊月寒冬哪里有蛇咬人呢!”杨素听了,笑着将这个口吃的人打发走了.。

4. 牛角挂书 文言文 翻译

词目 牛角挂书

发音 niú jiǎo guà shū

释义 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密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用法 作定语;指勤奋读书。

翻译 (李密)用蒲草作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

小题1:D小题1:D小题1:C小题1:⑴现在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洛阳,应该先攻取洛阳,以使他们胆战心惊。

况且,经过城池而不去攻占,又如何来展示军威?(“取”、“拔”、“武”各1分;译出大意2分)⑵现在粮仓中没有现成的粮食,难以坚持太久,(如果)突然遇到敌人,那么,很快就会灭亡。(“见”、“卒”、“无时”各1分;译出大意2分) 小题1:小题1:小题1:依据原文,“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后,“让由是加礼”,所以“连续取得了多次胜利后,对李密礼遇有加”错。

小题1:参考译文李密,字玄邃,又字法主,他的先人是辽东襄平人。李密见识雄阔高远,做事富有谋略。

他常分散自己的家产来供养宾客,对那些有才能的人以礼相待,一点也不吝惜。他听说包皑在缑山,就前去追随他。

李密用蒲垫垫在牛背上,骑牛前往,在牛角上挂着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恰好在路上遇见了他,勒住马悄悄地跟在后面,说:“你是哪里的书生,这样勤奋?”李密认识杨素,连忙下牛拜见,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书,他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就和他聊起来,很看重他。杨素回家后对儿子 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不是你们这些人能比得上的。”

玄感于是仰慕李密并与他结交。大业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派人入关迎接李密。

李密来到后,和玄感谋划说:“现在天子远在辽东,如果击鼓进攻,进入蓟州,直接控制住隋 的咽喉要道,前面有高丽迎面对抗,我们乘机在后面进攻,不过十天半月,等他们军粮用尽,那时候举旗召唤,隋的军队就会全部被征服。接着发布檄文,向南推进,夺取天下的大局就确定了,这是上策。

关中地区,四面都是险要地形,那里的留守卫文升,是个很好对付的人。如果长驱直入而不停止,径直攻取长安,占据函谷关和崤山,向东控制诸夏部落,这样隋就丢失了险要地带,我军的优势能全部保持,这是中策。

如果凭着便利的条件,先夺取东都洛阳, 用户 2016-12-01 举报 扫描下载二维码 ?2020 ?****:service@zuoyebang? 协议 var userCity = "\u5317\u4eac", userProvince = "\u5317\u4eac", zuowenSmall = "3";。

6. 文言文翻译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兔官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文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法?”卒不许

(选自《旧唐书》)

全段:

隋文帝的儿子秦王俊担任并州总管,因奢侈、骄纵(而触犯刑律)被免去官职杨素启奏道:“秦王,陛下(十分)疼爱他,臣请求陛下不追究他的罪过,:”文帝说:“法律(谁)也不可违犯如果按照你的意思(处理这件事),我就仅仅成了秦王俊的父亲,而不是天下人的父亲了,(倘真如此),为什么不另外制订专门适用于天子的儿子的法律呢?我怎么能(像你说的那样做)使法律的尊严受到损害?”隋文帝终于没有答应(杨素的请求)

顺便提及,文言文的翻译,除了如何“译”,还有一个如何“理解”言外之意的问题,如果译者没有想清含蓄之语(译成的现代汉语仍是含蓄的、反语的、影射的等等),就可能对自己的译文将信将疑,以致改来改去,而发生错误如“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直译为“倘若按照你的意思(处理这件事),我就只是秦王俊的父亲,而不是天下人的父亲”,是准确无误的在“译”的同时,心中还必须透彻“理解”它的言外之意:我不但是秦王俊的父亲,我更是天下人的父亲,我应该像爱我的儿子一样爱护天下人——严格执法而不赦免我犯了罪的儿子,这本身就是对天下人父亲般的爱护若为了“明白”,把应“理解”的上述言外之意写成译文,就既违背了直译的原则,又失去了原文含蓄之美;而只有“理解”了“言外之意”,对自己的译文才能深信不疑,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7. 文言文《牛弘传》的翻译

牛弘,字里仁,安定人。

长大后,容貌伟岸,生性宽厚,喜欢学习,学识渊博。开皇初年,升任散骑常侍、秘书监的官职。

牛弘因为典籍大多遗失流散,上表朝廷,请采取措施鼓励民间献书,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开皇三年,担任礼部尚书,奉皇命编撰《五礼》一书,刻成一百卷,流行于当世。

当时杨素依恃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唯独见了牛弘总是改变态度,变得恭敬起来。杨素准备带兵去攻打突厥,临行前到太常府与牛弘道别。

牛弘送杨素到中门就停止不继续送,杨素说:“我作为大将马上要出征了,特地前来叙别,为何送这么近就停止了呢?”牛弘作着揖并往后退。杨素笑着说:“奇章公可以说你的智力别人比得上,而你的愚蠢别人却比不上。”

牛弘也不放在心上。 不久,朝廷授予牛弘大将军的职位,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

当时隋高祖又让牛弘同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人一起召集各位儒生,讨论新的礼法等级差别和轻重程度。牛弘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推崇佩服。

仁寿二年,献皇后驾崩,三公以至以下的人都不能确定丧礼的仪式和规模,杨素对牛弘说:“你学识渊博,现在有才能的人都仰慕你,今天的事情,由你来决断。”牛弘一点也不推辞,很短的时间内,丧礼的仪式都定好了,都有旧例,牛弘在吏部,他选拔和推举人才,以品德修行为第一位,然后才是文章才能,要务在于慎重。

虽有所缓,他所选拔推举的人,很多都很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目光敏锐机敏聪慧,清廉谨慎超过了一般的人,然而爽朗英俊有余,行为有些放荡不羁,当时的官员因此而怀疑他。

只有牛弘了解他的本质,竭尽全力重用他,隋朝选拔推举的官员,他是最突出的一个。当时的舆论都佩服牛弘见识之深远。

大业三年,跟从皇帝拜祭恒山,祭坛礼器祭祀时用的祭品,都由牛弘定夺。回来取道太行山,隋炀帝曾经还把他引进内帐,赐他与皇后同席喝酒吃饭。

他受到的礼遇就像这样隆重。牛弘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受到皇上特别优厚的待遇,承受的恩宠如此之深,你们这些子孙,应该忠诚敬重自立。

以报答皇上如此浓厚的恩宠。”大业六年。

死于江郡郡,时年六十六岁。皇上悲伤怜惜他,赐给很多的东西。

牛弘在当时非常荣耀,并很受恩宠,可是所坐的车马和所穿的衣服却朴素俭朴。事奉皇上极尽礼节,对待下属非常仁爱,说话谨慎做事敏捷。

吏臣说:牛弘深好古代典籍,凭学问出众而出任官职,有淡泊高雅的风范,怀有宽厚高远的胸襟,采纳古代帝王的优点和缺点,编成了当时称颂的典章,就连汉代的叔孙也不能超过他。在位三十多年,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自己的操守。

处在澄境之中不显得清澄,处在浊境之中也不会变得污浊,可以说是一位大雅的君子啊。

8. 阅读下列文言文

小题1:C小题1:B小题1:C小题1:(1)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素”“因”“奇”各l分)(2)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

小题1:(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小题1:(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小题1:(“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小题1:略文言文译文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阿阳侯。

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

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

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

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

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部队,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

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

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

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

在汴州多旱,为官很有声誉。邺(北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他的政绩是当时的第一。

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担,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下下正,樊安定。”

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做司农,举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

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列见解,暗里与事理而合。

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颍、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个性很喜欢铺排奢华 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

本试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毫州刺史,谥号为襄。

杨素和杨坚的关系

根据史料记载杨素和杨坚都出自弘农杨氏,不过后世考证认为杨坚弘农杨氏的出身是他伪造的。不管如何,杨素是杨坚手下后来帮他篡夺北周、建立隋朝登基为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杨坚对杨素的宠信重用也是肯定的。

杨坚画像

杨素与杨坚本来都是北周的大臣。公元580年的时候,北周最后一位皇帝继位,杨坚被封为左丞相,朝政由其掌控。当时杨坚既有地位和声望,又有篡位称帝之心,于是杨素就主动投到他的门下。而杨素此时已经在灭亡北齐的战争中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因此杨坚也十分需要并器重他,不久就封他为刺史。

尉迟迥起兵反对杨坚的专政,杨素就是杨坚派去征讨的将领之一。581年,杨坚接受禅让登基为帝,建立了隋朝,杨素被升为了上柱国,并且参与了法律的修定。之后,杨素就不断为隋文帝杨坚四处征战,讨伐不臣:南下灭掉陈朝;剿灭江南匪患;大破北方突厥。此外,杨素还各种讨好杨坚,不惜劳民伤财,帮杨坚建造宫殿,帮皇后下葬。

不管是战功还是讨好,杨素的行为都深得杨坚之心,因此一路加官进爵,一路受到赏赐,一天比一天显贵。杨坚在世时,杨素最高官至尚书左仆射,爵位至越国公,而他的子嗣和家人也都官居高位。据说,杨素家的房子无比奢华,规模样式和皇宫差不多,童子就有几千,歌妓小妾也有上千。

隋朝杨素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是隋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权臣。他深受隋文帝杨坚的器重,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不仅自己权倾朝野,连家人都各个官居高位,就显贵而言,南北朝的所有臣子里没有人能超过杨素。

杨素画像

杨素出自大家族弘农杨氏,小时候生活穷苦但不改大志,一直勤奋好学。当时还是北周,杨素因为收到武帝宇文邕的喜爱,开始入朝当官为将。在北周灭北齐的战争中,杨素屡立战功,因此不断加官进爵。而等到杨坚专政,杨素主动投到他的门下,与他结交,还在尉迟迥反对杨坚时率军前往讨伐。

公元581年,杨坚登基,隋朝建立。杨素被加封为上柱国、御史大夫。杨素多次献上讨伐陈朝,之后也与杨广等人被任命为行军元帅,获得长江上游作战,最后灭亡陈朝。杨素因战功被封为越国公,不久又带兵平定江南士族豪强的叛乱。接连的胜仗让杨素名声大噪,越发受到杨坚的重用,让他执掌朝政。杨素为了讨好杨坚,也帮他建造仁寿宫,劳民伤财,役夫死伤无数,甚至据说他把尸体都一并焚烧。后来,突厥一直骚扰边境,杨素又被派去讨伐,大破突厥。

604年,杨坚驾崩,杨广登基,而拥护帮助他的就是早已投靠的杨素,他还讨伐起兵反对杨广的杨谅,助他稳定朝政。之后杨广拜杨素为司徒,改封楚国公。606年,杨素去世,谥曰景武,享年62岁。



隋朝时期最着名的十大名将分别是谁?

隋朝(581年-618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到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灭亡,享国38年。从建国到覆国虽然只有38年,但却南下灭陈统一南北朝,北破突厥,征服林邑,驯服契丹,收复琉球,震服伊吾,攻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平定各方叛乱,隋朝涌现出的名将比起其他朝代也是毫不逊色。

一、杨素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参加灭亡北齐之役。杨坚为帝,任命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指挥平定高智慧之乱,后来又率军几次大破突厥,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去世后谥号为景武。

主要成就:参与平齐灭陈,大破突厥。

二、韩擒虎

韩擒虎(538年592年12月26日),隋朝着名将领,原名擒豹,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县东)人,北周大将军韩雄之子。北周时,任都督、刺史等职,袭爵为新义郡公。多次击败进犯北周边界的南陈军队。隋文帝大举伐陈时,以韩擒虎为先锋,韩擒虎率领五百精锐的骑兵,直攻入朱雀门,占领建康城,俘后主陈叔宝。因功进位上柱国大将军。开皇十二年,韩擒虎去世。

主要成就:灭陈先锋,直捣金陵。

三、贺若弼

贺若弼(544年607年),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隋朝着名将领。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北周时跟随韦孝宽攻克数十城,其中贺若弼所出计谋居多,于是拜为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隋灭陈之战时,提前进攻,先后击败任蛮奴,萧摩诃等陈军主力将领,因为灭陈有功被封上柱国,进爵宋国公,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大业三年,被隋炀帝加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杀害。

主要成就:击溃陈军主力,生擒萧摩诃。

四、史万岁

史万岁(549年600年11月20日),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人),隋朝着名将领。15岁随父从军。北周武帝时,其父战死,以忠臣子授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太平县公。北周末期时,跟随梁士彦攻讨尉迟迥,每战先登,勇冠三军,因功拜上大将军。隋初,因大将军尔朱绩谋反被杀而受牵连,发配敦煌为戍卒。后来率军打败突厥,被授上仪同,兼车骑将军。参与灭陈和平定江南叛乱,官拜左领军将军。接着又率军平定南方各部落的叛乱。公元600年,遭杨素嫉妒诬陷,被隋文帝冤杀。

主要成就:参与灭陈,北破突厥,南平夷、獠。

五、高颎

高颎(541年607年),一名敏,字昭玄,鲜卑名独孤颎,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东)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其父高宾是上柱国独孤信的僚佐,官至刺史。北周时,参与平定尉迟迥叛乱,后来又参与隋灭陈之战,因功加授为上柱国,晋爵位为齐国公,曾率军大破突厥。为隋朝宰相执政近二十年,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大业三年,以诽谤朝政的罪名与贺若弼同时被杀害。

主要成就:参与灭陈,大破突厥。

六、张须陀

张须陀(565年616年12月1日),字果,弘农阌乡(今河南灵宝)人,墓志铭称其为南阳西鄂人,隋朝着名将领。早先跟随史万岁前去征讨羌族首领爨翫叛乱,因功被授任仪同。又跟随杨素平定杨谅叛乱。后来又率军平定王薄,裴长才、石子河等各地的叛乱,还多次打败瓦岗军,被认为是隋朝柱石。公元616年,张须陀为瓦岗军所败,下马迎敌战死。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

主要成就:剿灭四方叛乱。

七、来护儿

来护儿(?618年),字崇善,江都人,隋朝着名将领,东汉中郎将来歙之后。早年投奔隋军,参与平定陈朝,累功至上开府,后来跟随杨素平定高智慧起义,升任大将军。隋炀帝继位后,来护儿进封右翊卫大将军、荣国公。大业八年,隋军一征高句丽,来护儿率水军逼近平壤,因为轻敌致败。大业九年,来护儿随军二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造反,遂回军平叛。大业十年,来护儿率军三征高句丽,迫使高句丽王请降。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弑杀隋炀帝,来护儿一同被叛军杀害。

主要成就:平定高智慧之乱、三征高句丽。

八、长孙晟

长孙晟(551年609年),字季晟,小字鹅王。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着名军事家、外交家。是北魏太师、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隋朝户部尚书、左候卫将军长孙炽之弟,唐朝名相长孙无忌、文德皇后长孙氏的父亲。隋朝建立后,多次出使突厥,分化、离间突厥内部。大业五年,长孙晟去世,贞观年间,唐太宗追赠长孙晟为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号献。

主要成就:离间、大破突厥。

九、周法尚

周法尚(556年―614年),字德迈,汝南安成人,北周、隋朝着名将领。初仕陈朝,后遭长沙王陈叔坚谗言陷害,而投靠北周。曾大败陈将樊猛。隋朝建立后,率军击败三鵶叛蛮,击退陈军进犯。参与隋灭陈之战,活捉陈朝城州刺史熊门超。灭亡陈朝后,周法尚奉命安抚岭南,使原陈朝桂州刺史钱季卿等人投降隋朝。后来率兵平定桂州俚族首领李光仕、遂州獠人、巂州乌蛮叛乱。隋炀帝继位后,又率军击败黔安夷人,跟随进攻吐谷浑,东征高丽,平定杨玄感之乱,打败王薄、孟让等起义军。大业十年,周法尚第三次随军东征高丽,还没有出发便病逝于军中,追赠武卫大将军、谯国公,谥号僖。

主要成就:平定多次叛乱。

十、刘方

刘方(?605年),长安人,隋朝着名将领。北周时,曾跟随韦孝宽平定了尉迟迥之乱。因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后来又跟随卫王杨爽出征突厥,在白道大破沙钵略可汗军,进位大将军。仁寿二年(602年),交趾俚人首领李佛子叛乱,刘方率军平定叛乱。大业元年(605年)率军攻占林邑,破其首都。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肿足,约半数人死亡,刘方也染疾,在途中病逝。

主要成就:出征突厥、平定交趾叛乱、打败林邑。

破镜重圆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是在哪个朝代和时间发生的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故事是由华阴人、隋越国公杨素的一段成人之美的佳话而来的。

杨素,字处道,在辅佐隋文帝杨坚结束割据,统一天下,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而且文武双全,风流倜傥。在朝野上下都声势显赫,颇着声名。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杨素与文帝杨坚的两个儿子陈后主叔宝的嫔妃、亲戚,其中有陈叔宝的妹妹枣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也就是陈国的乐昌公主。

由于杨素破陈有功,加之乐昌公主才色绝代,隋文帝就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中,赐为杨素小妾。杨素既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又贪图乐昌公主的美色,因此就更加宠爱,还为乐昌公主专门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

原来,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备言两心相知,情义深厚。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曾流着泪对妻子说:“国已危如累卵,家安岂能保全,你我分离已成必然。以你这般容貌与才华,国亡后必然会被掠入豪宅之家,我们夫妻长久离散,名居一方,唯有日夜相思,梦中神会。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断我们今世的这段情缘,你我今后定会有相见之日。所以我们应当有个信物,以求日后相认重逢。”说完,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徐德言又说:“如果你真的被掠进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将你的半片铜镜拿到街市去卖,假若我也幸存人世,那一天就一定会赶到都市,通过铜镜去打问你的消息。”

一对恩爱夫妻,在国家山河破碎之时,虽然劫后余生,却受尽了离散之苦。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过千辛万苦,颠沛流离,终于赶到都市大街,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泪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吃喝已罢,徐德言向老者讲述一年前破镜的故事,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颤索索两半铜镜还未吻合,徐德言早已泣不成声……卖镜老人被他们的夫妻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答应徐德言,一定要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让他们夫妻早日团圆。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诗这样写道:

镜与人俱去, 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 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想到与丈夫咫尺天涯,难以相见,更是大放悲声,终日容颜凄苦,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府中上下都为徐陈二人破镜重圆和越国公杨素的宽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叹不已。在欢庆的感激之情。宴罢,夫妻二人携手同归江南故里。这段佳话被四处传扬,所以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杨素是哪个朝代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635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