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爱国诗(咏怀古迹五首的创作背景)
-
杜甫的爱国诗
网上有关“杜甫的爱国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咏怀古迹五首的创作背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寄韩谏议注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咏怀古迹五首的创作背景
作品简介
《咏怀古迹·其二》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咏宋玉。对宋玉身前的不得志深表同情,恨不能与他同时而生,同写悲情。对他在文学上的贡献级加赞颂,引以为诗。深刻的理解“云雨荒台”的讽喻意义,并以此具体描绘他的“风流儒雅”。将楚宫德泯灭于宋玉的文采有存作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对他变现了深深的敬意。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更是千古名句,体现出了作者雄厚的文学功底。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
《 咏怀古迹·其二 》
作者: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
[1]摇落:宋玉《九辩》首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战国辞赋家,楚鄢(今湖北宜城市)人。其作品首开悲秋主题。《九辩》抒发的“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的情怀相同,故借此起兴。
[2]风流儒雅:出自庾信《枯树赋》,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借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强调他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人士。亦吾师: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二人遭际亦相同。..
[3]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政治上不得志、萧条之感却是相同。因之而怅然落泪。
[4]故宅:江陵、宜城、有宋玉故宅。空文藻:枉留文采。意为大好江山保存有宋玉故宅,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却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的精神,这不符合宋玉的意愿,与后世也无补,宋玉的文辞是白写了。沉痛之语!
[5]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高唐赋》中楚王梦神女处。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
[6]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泯灭:消失。到今疑:至今弄不清楚。意谓最令人痛心的是,楚宫今已泯灭,人们谁还会关心千年前的楚国的兴亡,更不会理解宋玉写《高唐赋》的良苦用心,至今船只经过巫峡时,舟人只会津津有味的谈论楚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的故事,带着疑似的口吻指点这些古迹。
翻译
草木摇落深深地体会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师。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江山故居空留下文采,云雨荒台难道是梦想?最可叹楚主宫殿已经不存在,船夫还指点猜疑。
韵译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评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第二首,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全诗通篇用赋,遣词造句讲究铸炼,清丽自然。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的是王逸的说法:“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这首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这巫山巫峡,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xx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说“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恰好与杜甫的原意相违背。
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亲临实地,亲自凭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在诗中显露出来。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诗人仿佛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其实是虚写。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其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首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篇用赋,在用词和用典上精警切实,不被格律所拘束。它的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写的是律诗这种近体诗,却有古体诗的风味,同时又不失清丽。前人认为这首诗“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上进行批评,未必中肯。
点评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诗人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敬意、崇拜,对其不得志深表同情,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也借以抒发自己的哀伤。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的误解而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杜甫是七律圣手,全诗通篇用赋,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遣词造句讲究铸炼,清丽自然。熔山川树木,风云气候,历史文化,个人怀抱于一炉,出以精美文字,深沉韵律,如江河行地,纵然波平浪静,深流在下,一望便知。三四一联对仗欠工整,且与前两句失粘。但是,开篇“摇落深知宋玉悲”一句,无限感慨从心底流出,真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一气往下,弥漫卷来,不容打断。什么韵律,平仄对此都显得无足轻重,此处韵律的出格,反而有一种跌宕,不寻常的效果。至五六一联再稳稳接住,好比长江冲出了三峡,归于广阔深沉平静。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南北朝时期《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慨叹:“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誉:“宋玉比屈原,时有出蓝之色”。唐代诗仙李白赞叹:“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屈原是王族高官,宋玉是身份地位不高的文化侍从,二人忠贞为国之志和坎坷遭遇近似,而宋玉的命运更合乎当时杜甫的境遇,所以杜甫借凭吊宋玉,抒发了自己胸中的块垒。
讲解
咏怀古迹,原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但并非专写古迹,而是借对古人与古事的题咏,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本篇是组诗中的第二首,通过对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怀念,以寄寓身世之感。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杜甫自蜀出峡时,经其地而凭吊之。诗人与宋玉相隔千年,当他来到此地,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人亡宅空、凄清寂寥的破败古迹。此情此景,当然会引发坎坷终生的老诗人胸中无穷的悲感。所以诗的首联即满含深情地自述对于宋玉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倾慕。“摇落”是宋玉名作《九辩》中的用词。原句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文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悲秋景之寥落,二是伤自身之飘零。杜甫在宋玉故宅诵宋玉之文,伤宋玉,亦以自伤。说是深知宋玉悲秋的缘由,也就是与其发生了强烈共鸣。这里下一“深”字,既表示对宋玉理解的程度,又显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这样,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调。第二句的“风流”,言宋玉的品格;“儒雅”,言宋玉的文才。全句说,宋玉无论品德与文学,都足以作自己的老师。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承上“深知”而来,写自己和宋玉之间极为宝贵的异代知音关系。这是一联悲凉凄婉的流水对,它以目穷今古、思接千载的心灵自述,向人们表达了诗人的如下哀痛之感。自己虽然和宋玉悬隔千秋,恨不同时,但却有类似的身世遭遇和深刻的思想共鸣;可惜的是,自己作为后人虽能知宋玉,却不能使自己也为宋玉所知了。到这里,作者已经是完全以吟咏对象为宾,以主观感情的宣泄为主了。试看“怅望”与“洒泪”云云,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呼之欲出;而“萧条”的感叹,虽是叹古人之早亡,哀宋玉之生不逢时,但何尝不是兼指诗人自己大半生的漂泊落魄!
诗的颈联,惋惜宋玉生前身后都不被人们理解,对这位异代知音一洒同情之泪。上句先说:宋玉留下住宅,装点江山,可惜其人已不能见,只是空让后人读他的那些文章(“文藻”,文采,指宋玉的作品)罢了。下句更进一步说:就连宋玉文章的意蕴和价值也并未真正为人们所了解。“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写神女故事。序中说宋玉和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宋玉为襄王叙述楚怀王曾梦见神女,神女自称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个故事,本是宋玉虚构来讽谏襄王的,并非怀王真有此梦,巫山真有此神。后人不懂宋玉作赋之意,竟附会出“云雨荒台”的古迹来。杜甫认为,这对宋玉来说真是可悲得很。不过,稍堪慰藉的是,宋玉毕竟留下了千年不灭的文名,这比那身死国灭、遗迹无存的楚王,是强得太多了。所以诗的末联以楚王故宫的难以确定遗址来反衬宋玉遗迹的留存,借以安慰宋玉,同时也安慰与宋玉同操文学之业的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宋玉文章犹存,足以千古不朽。而楚王宫殿则是真正的泯灭了,就连渔夫虽指点其遗址也不能确定无疑。可见文学家虽际遇不顺,因有作品传世,在后人心中还有地位,这一点就是那些生前得意的帝王所万不能及的了。这些言外感慨之意,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家的地位和价值的充分自信与肯定。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晋代名将杜预十三世孙,曾祖依艺为巩县令,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杜甫生于巩县。
杜甫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吴、越、齐、赵各地,曾参加过进士考试。玄宗天宝5年进京求官,困居长安10年,才得到一个小官职。不久,安禄山叛乱爆发,他带着家眷逃难,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公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即位的消息后,便将家眷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城外的羌村,只身赶往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往长安。第二年夏初,冒死逃出,投奔灵武,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曾因直谏触怒肃宗,许他探望鄜州的家眷。两京收复肃宗还长安后,仍为左拾遗,后坐房琯党,出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参军,759年遇上大饥荒,迫于生计,弃官携家西行,去投靠亲友,辗转流落到成都,经友人严武荐举,任西川节度使幕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离蜀南下,途中因故滞留夔州两年,至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出峡,漂流在湖北、湖南各地。大历5年病逝在湘江舟中。杜甫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即使抒写个人情怀的作品,也总是与国运相连。在理想累受挫折,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辛之后,他逐渐认识了封建社会的严酷现实,作品予以了真实的反映,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誉为“诗史”、“诗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存世。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中英对照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POETIC THOUGHTS ON ANCIENT SITES II
Du Fu
"Decay and decline": deep knowledge have I of Sung Yu's grief.
Romantic and refined, he too is my teacher.
Sadly looking across a thousand autumns, one shower of tears,
Melancholy in different epochs, not at the same time.
Among rivers and mountains his old abode -- empty his writings;
Deserted terrace of cloud and rain -- surely not just imagined in a dream?
Utterly the palaces of Chu are all destroyed and ruined,
The fishermen pointing them out today are unsure.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陆游、杜甫爱国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的。如《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卷216_32 「悲陈陶」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
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卷216_33 「悲青坂」杜甫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
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卷216_34 「哀江头」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
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卷216_35 「哀王孙」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
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
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
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手,
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kO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疏,
五陵佳气无时无。
杜甫的着名爱国诗句
您好,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留下来很多爱国诗句,下面是其中一部分,请欣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江亭》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以上诗词希望您满意,谢谢。
杜甫的爱国诗20首
杜甫的爱国诗有:《蜀相》、《春望》、《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登楼》、《望岳》、《咏怀古迹五首》等。
1、《蜀相》
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了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自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学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5、《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杜甫的爱国诗,要有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意: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春 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浑欲”,简直要。“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杜甫一生写过哪些爱国的诗句呢?
1、国难之时愤然写下《丽人行》揭露、斥责统治阶层的黑暗腐朽;
2、安史之乱被困长安写下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写下《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3、冒险逃出长安投奔肃宗,为国效力。
一、杜甫人物信息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深刻地体现在他的诗作之中。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杜甫爱国事例
(一)、写下现实主义古诗《丽人行》
《丽人行》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际写下的一首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抒发忧国忧民之愤慨以及赤诚的爱国情怀。
(二)困顿之时写下策论,为国家忧心如焚
安史之乱之时,写下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三)冒险逃出长安投奔肃宗,为国效力
当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时,杜甫冒险从长安城西金光门逃出,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谏官),故世称“杜拾遗”。
三、杜甫的爱国诗作代表
1、《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4、《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关于“杜甫的爱国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631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 玉手佳人,笑把琶琶理
-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
-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 逐流牵荇叶,缘岸摘芦苗
-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