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的特点(顾城和徐志摩的诗的区别)
-
朦胧诗的特点
网上有关“朦胧诗的特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顾城和徐志摩的诗的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朦胧诗的特点:象征化、意象化、立体化。朦胧诗多以象征手法作为主要的艺术创作方法,常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用以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同时,朦胧诗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使诗歌主题具有隐约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欣赏
《回答》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在夕光里》顾城
在夕光里
你把嘴紧紧抿起
“只有一刻钟了。”
就是说 马上上演悲剧
“要相隔十年、百年!”
“要相隔千里、万里!”
忽然你顽皮地一笑
暴露了真实的年纪
“话忘了一句。”
“嗯,肯定忘了一句。”
我们始终没有想出
太阳却已悄悄安息
顾城和徐志摩的诗的区别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等。
朦胧诗:舒婷《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后朦胧诗:韩东《你见过大海》,于坚《远方的朋友》,李亚伟《中文系》
什么是朦胧诗?
顾城和他的朦胧诗 ————游离在天地人间,徘徊在爱与恨中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其带有鲜明的“异类”色彩和新的美学原则,向诗坛发起了强烈的冲击。在诗歌的内涵上追求自我价值,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往往具有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表现出冷色调。注重主题的创造和个人内心感情的抒发,表现自我意识的闪念和幻觉。这些朦胧诗的意象往往带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广泛吸收现代主义艺术的经验,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舒婷、北岛、顾城等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及想象多是天马行空式,行云流水般,或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带点飘忽而虚渺;不食人间烟火,游离在尘世之外,所以朦胧诗人也多是怪人。顾城更是其中较突出一个。他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在《无名的小花》中有个片段是:我的诗像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地开放在
————寂寞的人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顾城本身的一个影子,那就是一朵小花开在寂寞的人间,而我们绝不会看到一朵小花有这种感受。在《远与近》中是这样写的: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而这样一位天才却在青春的第一章诗篇没有结束时,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人间。留给后人的是他那朦胧诡异的诗篇,有的可知,有的竟不可知。或许就是朦胧诗让他的本身就是朦胧不可知的。也许“朦胧诗”因为它的朦胧别具一格,也深受很多人的喜欢。也许诗本身用词不会很华丽,所选的“意象”也是在平常不过,可其中蕴涵的歇斯底里的感情的奔发,只有真正体会了,想象了,才算读懂了一首诗。尤其是朦胧诗歌,我总是需要努力撩开那层朦胧,而这一步往往令我们费解。也许有些词句有时也是言不由衷,只是随性写了下来,它们没有具体的意思,却只有自己能够读懂,因为那是属于自己的语言。正是因为寻常人都会对这些词句费解,诗人本身就显得更难以琢磨,在长期处于一种感悟与自我蒸发之后,他们就与这个社会有些格格不入了,但处于人的本性,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孤独之后是一阵痛苦,而朦胧诗人就习惯于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再将具体转化为抽象,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将这种感受夸大,才能在某种极限,聚集成一种势不可挡的灵感,在反复挣扎中完成创作。但人是有个极限的,在无法忍受时,就会选择自我解脱了。顾城就是一个例子。也许朦胧诗人本身就是朦胧的,他们多愁善感,不食人间烟火,他们游走在一个无形的空间,又不得以身在尘世,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创作就已经将近枯竭,然后选择完全投身与
这个空间,自然就摆脱了尘世。是精灵般的朦胧诗人筑就了朦胧诗,还是朦胧诗赋予了诗人谜一般的朦胧,这太难区分了,或许也无法区分,但他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已经从顾城的身上体现无疑了。
徐志摩的诗创作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富于音乐性,又不同于音乐,而基于生活的语言,主要是口语。其妙处在于诗人用汉语白话写自己的诗,不仅得到了那一路诗的神味,节奏感,而且深得其旋律感。在中国的诗歌韵律和西方自由体诗的综合影响下,徐志摩的诗发展出一种新诗格律的雏形。徐志摩的创作之所以能在读者中站住脚,之所以成为新诗的杰出代表,而新诗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徐志摩的诗中那种基于语言本身的音乐性。
诗人常幻想一个独立的纯美的艺术境界与现实人生相抗衡,尽管这是无法实现的,但却在精神方面给诗人带来莫大的支持。因此所写内容并非表现世界有如何黑暗,而是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愤懑之情,表达了自己同黑暗现实势不两立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感受人世沧桑的心怀充分表现在对“爱、美、自由”不屑追求的人生信仰上,“忧郁人生,更深深爱恋明星”,这也是诗人浪漫主义之所在。
朦胧诗和后朦胧诗的区别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艺术特征: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表达方式区别、主题内容区别。
1、表达方式区别:朦胧诗以直觉和印象为出发点,通过意象的运用表现内心感受和揭示哲理。后朦胧诗更注重叙事性语言的运用,采用平民化、口语化、情节化的风格。
2、主题内容区别:朦胧诗以个体经验为基础,通过反思和探索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表达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后朦胧诗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批判,较少关注和反思社会问题。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诗界奇观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流结构的表现形式,二是意象化的表现手法,三是陌生而平朴的语言风格朦胧诗以对传统艺术惰性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
关于“朦胧诗的特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597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 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