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描写洞庭湖春天的诗句(洞庭湖的古诗名句)

描写洞庭湖春天的诗句(洞庭湖的古诗名句)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08    点击:  184 次


描写洞庭湖春天的诗句

网上有关“描写洞庭湖春天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洞庭湖的古诗名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关于洞庭湖春天的诗句

关于洞庭湖春天的诗句 1. 春夏秋冬的洞庭湖诗句

春 1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文解释 江上春雨霏霏岸边青草离离,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

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地笼罩十里长堤。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 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 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2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行,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文解释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诗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春游西涧时所见到的暮春景色。描写了郊野渡口实情实景,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3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诗文解释 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落花纷纷,恰似那坠楼的绿珠美人 诗文赏析 诗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思。

前句写金谷园昔日的繁华,今已不见;二句写人事虽非,风景不殊;三、四两句即景生情,听到啼鸟声声似在哀怨;看到落花满地,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句句写景,层层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

写景意味隽永,抒情凄切哀婉。 夏 1《渭川田家》唐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文解释 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叟,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

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吐穗华发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

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

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微》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紊乱惆怅。

诗文赏析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

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

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文解释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诗文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文解释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诗文赏析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

2. 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有关洞庭湖的诗句蛮多的。

《望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诗句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翻译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咸阳值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

其全文诗句如下: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翻译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巨大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到江上的钓鱼船。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说。其全文诗句如下: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翻译在巴陵放眼远望洞庭的秋色,每日可见君山孤零零地飘浮在水上。

我和你分别后就像难和神仙相遇一样,怀念的心绪如同这浩瀚的湖水一般悠远深长。《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诗句如下: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翻译铲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让湘水畅快地四处流淌。这浩瀚的湖水像是无尽的美酒,让我们开怀畅饮,醉倒在这洞庭秋色中。

《赠少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翻译江湖漂泊,与君相逢叹晚,却苦离恨太多,黄叶飘飘,洞庭风起,心海涌波。

知音酒不醉,夜别淮阴,祝君成功如韩信,月照高楼,心绪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风歌》。《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翻译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春夜闻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其古诗全文如下: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翻译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同王徵君湘中有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谓。

其古诗全文如下: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翻译八月洞庭湖是一派秋色,潇水和湘水缓缓北流入洞庭。不能回家乡,只能在万里之外做返家之梦。

离家远游之客五更梦醒,更加寂寞忧愁。不用打开书套,只想登上酒楼。

我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能和他们一起畅游。《别舍弟宗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其古诗全文如下: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翻译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

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好,水天浩淼伴前程。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咸阳值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全文诗句如下: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翻译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巨大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到江上的钓鱼船。

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其全文诗句如下: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登岳阳楼》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翻译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诗句如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

3.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

《望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诗句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咸阳值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全文诗句如下: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翻译

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巨大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到江上的钓鱼船。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说。其全文诗句如下: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翻译

在巴陵放眼远望洞庭的秋色,每日可见君山孤零零地飘浮在水上。我和你分别后就像难和神仙相遇一样,怀念的心绪如同这浩瀚的湖水一般悠远深长。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翻译

铲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让湘水畅快地四处流淌。这浩瀚的湖水像是无尽的美酒,让我们开怀畅饮,醉倒在这洞庭秋色中。

《赠少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翻译

江湖漂泊,与君相逢叹晚,却苦离恨太多,黄叶飘飘,洞庭风起,心海涌波。知音酒不醉,夜别淮阴,祝君成功如韩信,月照高楼,心绪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风歌》。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翻译

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春夜闻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翻译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洞庭湖的古诗名句

  篇一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3.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5.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6.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7.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张谓《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8.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刘长卿《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先曾谪居此州》

 9.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

 10.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11.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王昌龄《太湖秋夕》

 12.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孟浩然《经七里滩》

 13.叠雪走商岭,飞波航洞庭。——韩愈《答张彻》

 14.风帆彭蠡疾,云水洞庭宽。——张祜《送韦整尉长沙》

 15.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16.烟波洞庭路,愧彼扁舟人。——刘禹锡《到郡未浃日登西楼见乐天题诗因即事以寄》

 17.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李端《古别离二首》

 18.舟浮潇湘月,山倒洞庭波。——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

 19.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李白《远别离》

 20.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篇二

 1.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李商隐《荆门西下》

 2.洞庭波渺渺,君去吊灵均。——刘长卿《送李侍御贬郴州》

 3.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陈与义《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4.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王昌龄《西江寄越弟》

 5.衡山与洞庭,此固道所循。——韩愈《送惠师》

 6.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7.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8.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元稹《洞庭湖》

 9.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10.青草洞庭湖,东浮沧海漘。——杜甫《寄薛三郎中(据)》

 11.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白居易《宿湖中》

 12.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王昌龄《巴陵别刘处士》

 13.登高复送远,惆怅洞庭秋。——刘长卿《重阳日鄂城楼送屈突司直》

 14.吴山秀处洞庭边。不夜星垂初遍。——李之仪《西江月·昨夜十分霜重》

 15.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韩愈《送湖南李正字归》

 16.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李白《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17.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18.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

 19.来簪御府笔,故泊洞庭船。——杜甫《奉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

 20.洞庭弥漫接天回,一点君山似措杯。——元稹《遭风二十韵》

  篇三

 1.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李白《郢门秋怀》

 2.洞庭贡橘拣宜精,太守勤王请自行。——白居易《拣贡橘书情》

 3.吴掾留觞楚郡心,洞庭秋雨海门阴。——王昌龄《送姚司法归吴》

 4.洞庭秋水阔,南望过衡峰。——刘长卿《洞庭驿逢郴州使还,寄李汤司马》

 5.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李白《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6.汹汹洞庭莽翠微,九疑镵天荒是非。——韩愈《送区弘南归》

 7.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温庭筠《赠少年》

 8.日晚湘水绿,孤舟无端倪。明湖涨秋月,独泛巴陵西。——李白《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9.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李商隐《洞庭鱼》

 10.洞庭一叶惊秋早,濩落空嗟滞江岛。——孟浩然《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11.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陈子昂《送客》

 12.怜君洞庭上,白发向人垂。——刘长卿《雨中过员稷巴陵山居赠别》

 13.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鲙银丝。——张可久《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兴》

 14.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15.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6.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杜甫《赠韦七赞善》

 17.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温庭筠《赠少年》

 18.夜到洞庭月,秋经云梦天。——皎然《答黎士曹黎生前适越后之楚》

 19.渺渺洞庭野,萧萧黄鹤楼。——张俞《楚中作》

 20.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白居易《宿湖中》

八百里洞庭湖诗句

《望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诗句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咸阳值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全文诗句如下: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翻译

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巨大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到江上的钓鱼船。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说。其全文诗句如下: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翻译

在巴陵放眼远望洞庭的秋色,每日可见君山孤零零地飘浮在水上。我和你分别后就像难和神仙相遇一样,怀念的心绪如同这浩瀚的湖水一般悠远深长。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翻译

铲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让湘水畅快地四处流淌。这浩瀚的湖水像是无尽的美酒,让我们开怀畅饮,醉倒在这洞庭秋色中。

《赠少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翻译

江湖漂泊,与君相逢叹晚,却苦离恨太多,黄叶飘飘,洞庭风起,心海涌波。知音酒不醉,夜别淮阴,祝君成功如韩信,月照高楼,心绪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风歌》。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翻译

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春夜闻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翻译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谓。其古诗全文如下: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翻译

八月洞庭湖是一派秋色,潇水和湘水缓缓北流入洞庭。不能回家乡,只能在万里之外做返家之梦。离家远游之客五更梦醒,更加寂寞忧愁。只想登上酒楼。我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能和他们一起畅游。

《别舍弟宗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翻译

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好,水天浩淼伴前程。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咸阳值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全文诗句如下: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翻译

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巨大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到江上的钓鱼船。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全文诗句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登岳阳楼》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无际。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3.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5.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6.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7.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张谓《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8.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9.青枫何不种,林在洞庭村。——贾岛《题张博士新居》

10.岘首白云起,洞庭秋月悬。——王贞白《送友人南归》

11.洞庭孤月在,秋色望无边。——皎然《与朝阳山人张朝夜集湖亭,赋得各言其志》

12.秋成玄圃外,景物洞庭旁。 ——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

13.秋枯洞庭石,风飒长沙柳。 ——杜甫《奉赠李八丈判官》

14.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七律·答友人》

15.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李端《古别离二首》

16.洞庭张乐地, 潇湘帝子游。——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17.日晚湘水绿,孤舟无端倪。明湖涨秋月,独泛巴陵西。 ——李白《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18.卧有洞庭梦,坐无长安储。——孟郊《靖安寄居》

19.东屯沧海阔,南让洞庭宽。——刘禹锡《句》

20.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21.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刘长卿《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先曾谪居此州》

22.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

23.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24.洞庭风落木,天姥月离云——贾岛《夕思》

25.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李商隐《木兰花》



有哪些描写洞庭湖的古诗词,你认为最好的是哪一首?

谢邀:

开篇明义,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也是仅次于鄱阳湖的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其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千百年来,洞庭湖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致、洞庭湖美丽的传说、洞庭湖畔承载着深厚人文记忆的岳阳楼,无不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和足迹。

洞庭湖潋滟的波光与壮丽的景色、恢宏的气势与浪漫的柔情也激发起诗人的才思,他们抑或泛舟洞庭,抑或登上岳阳楼俯瞰洞庭,抑或抒发他们的文人情怀。

寄情湖光山色的诗人,总是用自己的才情与诗意去勾画、点染、描摹、吟咏洞庭湖的光彩。

唐代诗人钱起,天宝十载(751年)应进士试时所作的《省试湘灵鼓瑟》,其实也是与洞庭湖有关的诗歌,这首诗传诵一时。诗中最后四句:“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历来被视为千古名句。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李白在洞庭湖畔的岳阳与李晔、贾至不期而遇,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一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记其事。

其中的第二首是:“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全诗写洞庭湖月下泛舟的闲情逸致,构思奇特而夸张,承袭李白一向豪放洒脱的风格。湖上空明澄澈,而使诗人有乘流上青天的想法,颇有“夜静如水”的境界。

大历三年(768 年)冬十二月,57岁的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之气的名篇《登岳阳楼》。

杜甫的《登岳阳楼》更使它成为名噪天下的文化名楼。杜甫在诗中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俯瞰洞庭,视野广阔。”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中秋节,词人张孝祥沿水路回家,途经洞庭湖。中秋时节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明亮皎洁的月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相辉映,这明月阔水,与张孝祥的精神世界一拍即合。

在这样的情景下,张孝祥写下了一首《念奴娇·过洞庭》的词作。词人眼中的洞庭湖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首词一经传唱,便好评如潮,被誉为“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元代一位名叫唐珙的诗人乘船经过洞庭湖时,看到这样的壮美景象后,感慨不已,这景象甚至让他联想到了许多与洞庭湖有关的美好神话传说。于是便有了“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千古名句。

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洞庭湖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洞庭湖的潋滟澄波和壮丽景色、恢弘气势与浪漫柔情激发起诗人们的无限诗情,寄情洞庭湖光山色的诗人,又何止这几位?

还记得那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吗?这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洞庭湖写下的。

长庆四年(824年)九月,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转和州刺史,途经洞庭湖,夜晚泊舟湖上,刘禹锡被洞庭湖壮美的景象深深震撼。

浩渺的洞庭湖面,澄澈明净的洞庭秋月,湖中的君山,都给诗人刘禹锡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于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姊妹篇《望洞庭》和《洞庭秋月行》。

在刘禹锡的洞庭湖姊妹篇《望洞庭》和《洞庭秋月行》中,《望洞庭》一诗更为人们所熟知,我认为也是众多描写洞庭湖的古诗词中最好的一首,该诗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刘禹锡此次途经洞庭湖,正是农历九月的清秋月夜,呈现在刘禹锡眼前的洞庭湖风光,是明朗的秋夜、皎洁的秋月与平静的湖水,湖光倒映月色,一片宁静、祥和。

刘禹锡深知,眼前的洞庭湖不仅是前代诗人笔下的宠儿,也是后世诗人的掌上明珠。描摹洞庭湖的名句更是不胜枚举,所以要突破前人诗歌的窠臼,甚至要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洞庭湖诗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这其实难不倒诗人刘禹锡,他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如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正是由于刘禹锡极其重视诗歌创作技巧,创作态度严肃,因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再如《浪淘沙九首》中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些精妙绝伦的诗句不仅为当时人所称道,也为后代人所崇尚。

所以,当刘禹锡与洞庭湖相遇时,注定是一场诗人与诗歌的邂逅,尤其是洞庭湖上空柔和明净的月光和眼前澄澈清莹的湖水给诗人带来了梦幻般的美的享受后,一首湖光与月色交织的诗篇便从诗人的笔端流泻而来。

开篇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是诗人的视觉体验,大意是说:秋月将它的清辉洒在洞庭湖面上,湖面平静无风、水波不兴,远远望去如同一面未经打磨抛光的铜镜。

尤其是第一句这个“和”字,就像是神来之笔,一下子柔美的月亮和柔和的湖水勾连了起来,天与地似乎在这一刻没有了空间的阻隔。这一句不仅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洽画境,还把月光与湖水的韵律美在无形中传达给了读者,诗句融诗境、画境、意境于一体,给人带来无比的想象空间。

刘禹锡在诗歌创作中提出“境生象外”的理论。他认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这是一幅唯美动人的洞庭湖月光图,词人眼前的湖光与月色就像是一块天然的油画背景板。读者读到这样美丽的诗句,如果手中正好有一支画笔的话,会自然而然地用手中的画笔在背景板上渲染几笔,即使没有画笔也可以凭借想象力填补这美妙绝伦的画面。

第二句中,诗人描绘了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此时的洞庭湖远远望去犹如一面未经打磨抛光的铜镜一样。

刘禹锡用未经打磨抛光的铜镜来比喻洞庭湖的湖面,是说洞庭湖风平浪静,安宁温柔,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用来形容月夜下的湖光,真是恰如其分。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因为只有湖面无风,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湖水才会在月光下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朦胧美。这一比喻给“湖光秋月两相和”的画面平添了几分诗意。

在这远离城市灯火的洞庭湖畔,在平静、和美的湖光与秋月下,刘禹锡被洞庭湖的湖光与秋月浸染着,他沉浸式地体验着洞庭湖风光的美好。

皎洁的月光将它柔美的清辉洒在洞庭湖面,洞庭湖水愈加显得澄澈清净,洞庭湖中心的君山在月光的辉映下愈加显得青翠,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此时洞庭湖的月光、湖面、君山,宛如一幅谐美的山水画。

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

后两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就好比绘画一样,将整个画面布局好了之后,就该对画面中的C位景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了。

在皓月清辉的映射下,在洞庭湖水的环抱之中,远远望去,湖面澄澈明净,君山青翠欲滴。诗人眼中的洞庭湖,就好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面铜镜,也好像是一只工艺精湛的银盘。

而被洞庭湖水环抱的君山,就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被镶嵌在一只雕刻精美泛着光华的白银盘里,俨然成为诗人眼中的C位。

诗人眼中的君山与洞庭湖,是如此美丽,如此相得益彰。诗人以这样的情怀去描摹洞庭湖,将人与自然风光的关系表现得默契和谐,也将生活与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刘禹锡的《望洞庭》,就像是为洞庭湖量身定做的一件艺术品一样,诗情与画意传唱千年。时光会给艺术品裹上光泽如玉的包浆,时光会将回忆的浓度降低,而诗人的华丽篇章却永远定格在昔日动听的瞬间。

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毫无作秀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刘禹锡的洞庭湖姊妹篇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的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诗意再现。

刘禹锡的《望洞庭》,是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妙想和闲情逸致的集中体现。当读者感叹洞庭湖自然风光的美好时,也不得不感叹刘禹锡高妙的艺术手法,更感叹于诗句表现出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情思与韵致。

关于“描写洞庭湖春天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515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