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分为哪两种)
-
什么是近体诗
网上有关“什么是近体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近体诗分为哪两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以严格的对仗、平仄、押韵规则为特点的汉族诗歌形式。其相关知识如下:
1、近体诗是指初唐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规定。这种诗格律严整,韵调和谐。约形成于齐、梁,成熟、发展于唐代。与“古体诗”相对。因较古体诗形成稍晚,故名。近体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2、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通常由八句组成,每句五言或七言,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律诗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绝句则是由四句组成的短诗,也有固定的平仄格式。
3、近体诗的韵脚也有严格的规定。在唐代,韵脚主要依据的是《切韵》和《广韵》等韵书。韵脚要求严格,必须使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使用邻韵的字。同时,在押韵的方式上也有一定的规则,如首句入韵、颔联和颈联的第二句必须入韵等。
近体诗相关内容
1、近体诗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生活面貌。通过对近体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近体诗在唐代之所以能够得到高度的发展和繁荣,一方面是因为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较为宽松,文化交流和传承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与唐代科举制度中的诗歌考试有关。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诗歌是必考的项目之一,而近体诗成为了考试的主要形式。
3、近体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其他东亚国家的诗歌产生了影响。例如,在日本和朝鲜等国家的古代文学中,都可以看到近体诗的影响。这些国家的学习和模仿,进一步促进了近体诗的传播和发展。
近体诗分为哪两种
我们先来厘清一下概念。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即五、七言律诗跟绝句。
一、什么是五、七言律诗跟绝句?
绝句、律诗的概念。两者都属于格律诗。
1.绝句分五、七言,共四句,20字或28字。讲平仄、相对、粘连和拗救,必须一个韵部一韵到底,首句可入韵可不入。
可能有人会说,按这个标准,唐朝的很多绝句都不能算是绝句。比如韦应物有名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你看他的第三句就是失粘的情况。再比如李白极有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一句前5个字就出现了四连平这样的大忌,第二句与第三句又是失粘,按标准,怎么都不能算绝句。唐朝众多诗人的众多名篇,都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一是因为唐人作诗,崇尚天性,一是律诗、绝句还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并没有形成必遵的共识。到了宋朝,格律引入科举,应制诗必须符合一切规则,以后律诗、绝句再有出格的状况就极少了。
2.律诗
分五、七律,一共八句,40字或56字,同绝句一样,讲究平仄、相对、粘连和拗救,因为多出四句,她格外讲求对仗。有无对仗是衡量一首律诗特别是律诗精品与否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唐代诸多齐整的八句诗,严格算起来,是不能称为律诗的。不说被很多人推为古今七律第一的《黄鹤楼》,单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句与第三句失粘,第四句与第五句再次失粘,而且以对仗论,颈联就对不上。上面说过了,近体诗成于唐、盛于唐,却也不拘泥于唐,严在晚唐,必遵于宋。所以我们以现在的眼光看过去,宋诗整严精切,唐诗疏放自如,这里面有格律的影响。
若要更详尽的了解,除了王力的《诗词格律》可以入门,吴丈蜀的《词学概说》也可以看看。
二、创作近体诗甚至写出好的五、七言格律诗,容易吗?
当然不容易。
即使懂得了这些知识,也是不必急于写的。接下来的任务是找到诗感。即古典诗词创作的质感。你必须要嗅到那股隐藏在诗词逻辑背后的气息。具体是什么,没有人会告诉你,因为这个东西是无法说的,她就在那里,一直存在,能不能触碰到,全凭个人领悟。
这个问题不解决,写出来的很容易是流于平平仄仄的又干巴又别扭的东西,熟读诗词的人一看就会觉得不对劲,不仅毫无阅读欲望,很可能引起读者对诗词的反感,“这也成诗词了?”这是当下很多人的嘲讽。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多读找感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都是很基础的诗歌读本。这里的多读,不是滚瓜烂熟就行了,必须经常玩拆解游戏,字、词、句,颠来倒去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其他的组句形式?玩着玩着,你会发现自己对格律、押韵、对仗都潜移默化地烂熟起来。诗词独有的语言逻辑思维也能把准。
这里再强调一点,无论学习、理解还是创作古诗词,首先要抛开现代汉语思维的影响,须知,诗词是自有一套语言体系的,一句话里缺乏主、谓、宾是常见的事,更不要说前后倒置这种司空见惯的句法、章法了。必须要习惯成自然。
在此基础上,乃可言创作。可以开始试写。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诗词语感,就要勤加练习和进一步反复揣摩了,尤其是诗的整体性与连贯度,意象与诗境上,即便是高手也要发大力气不断精进。
另外,初学者最容易无病呻吟,为写而写,也最容易沾沾自喜,以为窥一管而得了全豹,因此,不滥感、不自恋是很好的修养。前者陆游不免,后者如诗圣杜甫也时不时流露。
什么都做了,能不能写出近体诗,能不能写好近体诗,甚至写出一个新世界,那是天赋、才情、时运与个人工夫的事了,并不能像生产流水线一样,备好材料就能产生产品的。
近体诗是指什么朝代形成的与古体相对而言的格律诗体
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初唐时期,在律诗形成的链条上具有重要位置的首先是初唐四杰。自唐初以来,在诗歌律化程序中出现的半古半律的诗体现象至四杰而有所改观,其五律的对式律作品锐减,同时尚有部分近体诗未能谐协音律,留有较多的过渡阶段痕迹。
而之后的文章四友以及沈佺期、宋之问等,对于四杰在诗体方面将唐初以来的混沌状态加以分 离与规范的初建之功与实践成果,显示出进一步巩固与推进的态势。
可以说到初唐末期五律对式律作品绝迹,从而彻底告别了永明体的对式结构;粘对混合律作品亦呈锐减之势,而粘式律作品却大幅度地增加,并居于主导地位,这说明初唐诗人已经找到了声律追求上的目标,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五律的粘对规则已经确定。
初唐律诗艺术的建设已经完成。特别是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总结了南朝以来新体诗的成就,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了"回忌声病,维句准篇"的任务,在创作中使五律正式定型。《全唐诗》收宋之问诗三卷198首,沈佺期诗三卷156首,绝大部分是律诗。
近体诗是指唐朝代形成的与古体相对而言的格律诗体。
古代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开始于唐代。从唐初开始,一种新的诗体形成了。这种诗体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格律规定,是一种格律诗,唐人称之为今体诗或近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多称为近体诗。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一种诗体,是不受格律限制的自由诗。它产生于近体诗之前,唐人称之为往体诗或古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多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仍有写作古体诗的。
古体诗和近体诗,还可以各分成若干种类。一般的划分角度是,按“言”,即按每一诗句的字数。比如,每句五个字的,便称为五言。诗的种类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等都有。但是,三言的诗是极少见的。
古体诗如按言分,可分为: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等。
近体诗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诗的意思;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律诗每一首是八句,绝句每一首是四句。还有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或排律;也有六句的律诗,称为三韵小律。律诗和绝句,各有五言、七言的区别。于是,可分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排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句数不定,但必须超过八句,句数是偶数,如十句,二十句,一百句,至二百句以上。还有一种试帖诗,限定用十二句。近体诗有格律规定,简单地说,即:每首诗句数固定(排律除外);每句诗字数固定;一般只押平声韵,不许换韵,押韵位置固定;每句各字的平仄有规定;某些句子必须对仗。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是什么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关于“什么是近体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112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 后人收得休欢喜, 还有后人在后头。
-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