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五言律诗平仄格式表(五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

五言律诗平仄格式表(五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29    点击:  383 次


五言律诗平仄格式表

网上有关“五言律诗平仄格式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五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五言律诗平仄格式有两种:

1、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例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的平仄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平仄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言律诗的特点:

1、每首八句:一首五言律诗通常由八句组成,每句五个字。

2、押韵和对仗:五言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即两句诗的词语成对出现,平仄相对(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而且韵脚必须在偶数句上(首句可押可不押)。

3、平仄规律:五言律诗的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即平仄交替,也就是每两句话中,平声和仄声的字音交错出现。

4、节奏形式:每句的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双音步通常是一个短语或一个词组,而单音步通常是一个词或一个字。

5、用字限制:五言律诗只能使用平声韵,并且韵脚在偶数句上,每句五个字,也就是韵脚的位置在偶数位上。

6、每句意思相对独立:虽然整首诗的中心思想由整体构成,但每句诗的意思都是相对独立的。

7、富有音乐感:由于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严谨,使得五言律诗读起来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朗朗上口。这些特点使得五言律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五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

五言律诗平仄规律:

1、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格律对照例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2、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格律对照例诗: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3、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对照例诗: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对照例诗: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厉声教的《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等。

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五言律诗平仄规律如下: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谁知到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啊?

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1、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王之涣《登鹳雀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仄起首句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元稹《行宫》: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3、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李端《听筝》: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4、平起首句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王涯《闺人赠远》: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仄声,但也可用平声。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楼怀旧

[宋]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从军行

[唐]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五言律诗平仄规律

五言律诗平仄规律:

1、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格律对照例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2、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格律对照例诗: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3、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对照例诗: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对照例诗: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厉声教的《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等。

五言七言绝句平仄格式

1平起或者仄起:起,从第一句诗的第二个字算,如果第二个字是平声就是平起,反之就是仄起。

2五言或者七言绝句,每个字都必须有固定的平仄,工整。

3写诗最主要的是意境,格式什么的其次,所以条件要放宽些,于是就是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即每句诗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平仄可以随意,为追求抑扬顿挫,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需要按照格式来。

4韵脚:分为一二四句押韵,或者二四句押韵。除第三最后一个字平仄不论,其它句最好是平声收尾。

五言绝句平仄格式:

仄起首句不押韵的五言绝句格律: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平起首句押韵的五言绝句格律: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七言绝句:

仄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格律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表示可平可仄)

仄起首句不押韵的七言绝句格律: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格律: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起首句不押韵的七言绝句格律: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起首句不押韵 五言绝句格律: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王安石 咏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五言绝句平仄格律

五言绝句也叫“五绝”。

盛唐以前,五言诗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称为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盛唐之后五言绝句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

五言绝句的格式要求是:

⑴字数句数固定。

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⑵押韵严格。

第1、2、4句或第2、4句最后一个字只押同一个韵,而且只能押平声韵,不能用仄声。如果不是同一个韵叫出韵,不合格式。

⑶讲究平仄。

五绝的平仄格式有四种 附:( )中 可平可仄

第一种:平起首句入韵式

逢一、二、四句押平韵。

平 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韵」。

第二种: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逢二、四句押平韵,首句不用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韵」。

第三种:仄起首句入韵式

逢一、二、四句押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 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第四种: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逢二、四句押平韵,首句不用韵。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典型例诗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为仄起首句入韵式

逢一、二、四句押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 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月 yuè 第四声 仄起

高 gāo 韵母ao 第一声 平

逃 táo 韵母 ao 第二声 平

刀 dāo 韵母ao 第一声 平

查韵表,三字为:

平水韵:四豪; 中华新韵:六豪。

古诗如何分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白话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白话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特定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月夜(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白话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律诗平仄

关于“五言律诗平仄格式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106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