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赠刘景文翻译(赠刘景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赠刘景文翻译(赠刘景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5-02-16    点击:  173 次

大家好,赠刘景文翻译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赠刘景文古诗原文及翻译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赠刘景文翻译和赠刘景文古诗原文及翻译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赠刘景文宋苏轼的翻译

赠刘景文宋苏轼的翻译具体如下:

原文:

赠刘景文

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前两句中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后两句议景,诗人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橙黄橘绿”的初冬时节。

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寓情于景,指出虽然人到壮年,青春已经流逝,但正是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全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二、赠刘景文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翻译:荷花败尽,菊花虽傲霜,但已无傲风之色,尚且高洁留在枝头。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1、首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诗人借“荷”表达了秋天的到来,荷花已经落尽,荷叶也变得枯黄,无法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遮风挡雨了。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迁,也暗示了岁月的无情。

2、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诗人通过“菊”表达了对于节操和坚韧的赞美。菊花虽然已经凋谢,但它的枝条依旧挺立,不畏严寒。这是对刘景文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

3、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诗人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这是对刘景文的勉励。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4、最后一句“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人用橙子和橘子比喻人生中的美好和希望。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橙子和橘子依旧能够保持鲜艳的色彩和诱人的香气。这是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也是对刘景文的赞美和期许。

《赠刘景文》创作背景:

在苏轼的年代,杭州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旅游。苏轼也不例外,他曾经多次游览杭州,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任杭州太守期间,苏轼广交朋友,其中就包括刘景文。刘景文是一个有才华、有品德的人,与苏轼志同道合,两人结为好友。

当时,苏轼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政治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的压力等等。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倒,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杭州期间,苏轼不仅致力于治理地方,还与当地文人雅士交流诗歌文章,其中就包括刘景文。

《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在某个秋天与刘景文相聚时所写。当时,秋风萧瑟,荷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只剩下枯黄的荷叶;菊花也已经凋零,但它的枝条依旧挺立在寒风中。苏轼看到这一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认为,虽然季节已经进入了秋天,但是人生依旧可以充满希望和美好。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和敬仰。

三、赠刘景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赠刘景文》

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诗的一、二句形成了对比,将“已无”和“犹有”进行了强烈对比,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诗的三、四句则揭示了赠诗的目的,是想要勉励朋友珍惜如今的大好时光,一定要积极向上,不要意志消沉。

四、赠刘景文全文翻译

作品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词语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扩展资料: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

历来诗家咏荷,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由此看来,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深知此理,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

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杖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

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赠刘景文》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赠刘景文翻译和赠刘景文古诗原文及翻译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954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