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这首诗是谁写的,全文怎么写(锄禾古诗原文 锄禾古诗译文)
-
锄禾这首诗是谁写的,全文怎么写
网上有关“锄禾这首诗是谁写的,全文怎么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锄禾古诗原文 锄禾古诗译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名称《锄禾》
年代中唐
作者聂夷中
体裁五言古诗
锄
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古诗原文 锄禾古诗译文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首唐诗叫《悯农》。诗里有一句“锄禾日当午”,很多人都觉得这个“锄禾”非常奇怪。
为什么农民要“锄禾”呢?“锄禾”的意思,究竟是指收获庄稼,还是指拔除杂草呢?课本和许多的词典里,都没有解释明白这一点。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二场里,有一个环节也提到了这句诗。节目的特邀嘉宾蒙曼教授还对“锄禾”进行了一番解释,不料结果却掀起了一场风波。
网友纷纷站出来,指责蒙曼误导不懂农事的观众。“锄禾”不能解释成“播种”的过程,明显应该是解释为除掉禾苗旁边的杂草。
道理我们都懂,但是蒙曼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呢?事实上是有的。关于这个“锄禾”的正确解释,其实很多年以前就有学者研究过了。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种谷的部分曾经提到“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唐代的《四时纂要》则说“钿禾:禾生半寸,则一遍锄”。
意思就是说,种庄稼的时候要除草,锄的次数不怕多,周而复始,勤快地替“禾”除掉旁边的杂草。即使没有杂草的时候,也不应该停止这项工作。应当时常翻动泥土,使土壤疏松。这项工作在“禾”长到半寸的时候,就要开始了。
如此看来,“锄禾”真实的意思固然不是指“播种”,是指包括“锄草”、“翻土”在内的,一系列有助于种植在内的农事活动。
一、“锄禾”锄的是“粟”
李绅的《悯农二首》其实是一个整体,我们过去学的时候,只学了“其一”,不知“其一”。
李绅在“其一”的第一句中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里其实就点明了农夫们种植的庄稼不是南方的水稻,而是粟米。
粟在宋代以前一直都是北方的主食,粟去了壳就是如今所说的小米。而“锄禾”至少在唐代以前,就已经是一个北方专用的农业术语,并不是李绅自己突发奇想,或者为了“凑诗韵”而弄出来的。
所以“禾”就是“粟”,而“粟”是种在旱地上的。因此当它的边上出现杂草时,为了不使杂草与它争夺养分,必须要及时除去。在没有杂草的时候,也要经常翻松泥土,以使空气和雨水渗入,让它的根部良好地生长。
贾思勰认为,“锄禾”的次数要多,必须得勤除杂草,勤翻土。种一季粟,至少“锄禾”十次以上,才能得七八分收成。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农夫会在夏天的中午,顶着烈日去“锄禾”了。
夏季天干,何况是在北方,雨水较少。为了让禾苗良好地生长,农夫只有时常翻松土壤,再适当地给它浇一点水,才能保证它健康生长。
另外,还有人认为,“锄禾”的意思应当包括“除间苗”。农作物播种的时候是有序排列的,但是人工播种,难免有种多的时候。许多幼苗挤在一处,不利生长,所以有时候也会锄去一些多余的幼苗。
因此,可以把“锄禾”定义成:为了保证“禾苗”健康成长,而进行的包括“锄杂草”、“翻松土地”、“除间苗”、“浇水淋肥”在内的一系列辅助动作。
二、断章取义的“网友们”
我打开《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二场的视频,看了很多次,都没有听到蒙曼说“播种”这个词,她一直说的都是:“农民种植庄稼的过程”。
很明显,无论“锄禾”是“除杂草”还是修剪多余的幼苗,甚至是施肥,都属于“种植过程”的范畴。所以说蒙曼误导了不懂农事的观众,这是在“无的放矢”。
印象当中,有一次她出了一本解读唐诗的书,把《春夜喜雨》里面,杜甫那种喜悦的心情比喻成火锅。又在解读《乌衣巷》的时候,运用到了“阶级思维”,因而接连在网络上遭到“炮轰”。
但是,有一句话叫做“诗无达诂”。诗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激发人们联想,进而产生感动的东西,因此每一个人都能从诗里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所以,并不能因为蒙曼的解释与你曾经学习过的,或者你自己理解到的不一样,就批评她是在胡说八道。
而且在《悯农》这首诗的解读上,蒙曼确实没有去“误导”任何人,因为她从来都没有说过“锄禾”是在“播种”这样的话。
再说回《悯农》涉及的农业术语。如今的中国,城市化的步伐一直在不断加快。前两年曾经有两个网友在知名论坛吵架,其中一个网友说“中国有八亿农民”,立即遭到另一方嘲笑。
围观者也纷纷跳出来说:你确定如今中国还有八亿农民吗?我周围的农民都进了城。
截至2018年,中国在册的农民已经降到了5.6亿。在十三四亿的人口中,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城市。许多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从来没见过真实的农田,也更加不知道农业种植相关的过程,因此没听过农业术语也是很正常的事。
李绅的《悯农二首》在唐朝,曾经是用语通俗,反映农业社会现实的诗篇。不过我们如今的社会,早就不是过去那种传统的农业社会了。尽管今人对于诗中“悯农”的思想,依旧觉得十分震撼,但是对于细节的理解,很难不产生隔阂。
结语
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城市化节奏的加快。如今的中国人正在慢慢变成《论语》中所说的那种,“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新人类”。但是,这并不完全是由于我们的“懒惰”造成的。
关于“锄禾”的争议,最大的问题在于课本与辞书的编写者,他们没有“注释”明白。那些专业从事诗词研究的专家、学者,一开始也没有把这个“锄禾”理解成农业术语。
专家中尚且还有人不懂,何况是普通人呢?蒙曼在电视上虽然没有“误解”这个词,但是她本身在诗词领域内,也算不上是“专家”,她只是一名历史专业的教授罢了。
锄禾的解释锄禾的解释是什么
1、《锄禾》作者李绅朝代唐。
原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锄禾》的译文: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古诗《锄禾》全诗是什么
锄禾的词语解释是:给禾苗松土去杂草。
锄禾的词语解释是:给禾苗松土去杂草。注音是:ㄔㄨ_ㄏㄜ_。拼音是:chúhé。结构是:锄(左右结构)禾(独体结构)。
锄禾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给禾苗松土去杂草。引唐李绅《古风》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梁启超《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而惟彼锄禾当午汗滴田土之农夫,常须纳其所入五分之一。”
二、网络解释
锄禾《锄禾》是一首唐诗,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作者为唐代李绅,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所作。此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全诗语言通俗、质朴,音节明快、上口,流传极广,妇孺皆知。其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中国传统的“治家格言”,提醒人们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成果。
关于锄禾的诗词
《田家·锄禾风打笠》
关于锄禾的诗句
锄禾日当午忍忘却锄禾日午锄禾日当午
关于锄禾的成语
耕前锄后谇帚德锄诛锄异己风禾尽起禾黍故宫故宫禾黍锄强扶弱_恶锄奸禾苗枯槁_恶锄奸
关于锄禾的词语
故宫禾黍锄强扶弱诛锄异己禾生耳_恶锄奸禾头生耳耕前锄后济弱锄强焚芝锄蕙谇帚德锄
关于锄禾的造句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名花虽有主,也来松松土。谁知光棍苦,馋得口水吐。美女若过路,恨不藏金屋。看人卿卿我,吞下一瓶醋。光棍节,等美女共度!
2、锄禾日当午,比比咱谁苦;天天拼命干,悬梁锥刺股;领导一令下,走路甩屁股;动辄要解聘,眼泪禾下土。社交喝到吐,存米清可数。想到卡扎菲,苦不苦。
3、锄禾日当午,爱你爱得好辛苦;汗滴禾下土,为爱勇敢不却步;谁知盘中餐,食不知味难下咽;粒粒皆辛苦,有我爱你是有福。爱我,别犹豫,赶快吧!
4、锄禾日当午,周二最辛苦,汗滴禾下土,压力紧跟住,谁知盘中餐,烦恼不间断,粒粒皆辛苦,哥们得挺住,短信送祝福,打气加鼓励,开心又如意。
5、春风吹又生,万物生生不息。野火烧不尽,机遇自然相助。锄禾日当午,人须勤勤恳恳。谁知盘中餐,人兴须下苦功。功夫不敢折扣,人旺指日可待。
点此查看
锄禾这首诗是谁写的,全文怎么写
名称《锄禾》
年代中唐
作者聂夷中
体裁五言古诗
锄
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全诗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一、原文
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三、赏析
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淼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四、作者简介
李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着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关于“锄禾这首诗是谁写的,全文怎么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899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
-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 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