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苏轼的古诗小学1~3年级 40首必备古诗)

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苏轼的古诗小学1~3年级 40首必备古诗)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4    点击:  204 次


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

网上有关“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的古诗小学1~3年级 40首必备古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此时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此时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此时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此时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此时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然后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和子由踏青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浣溪纱

 苏轼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行香子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水龙吟

 苏 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调歌头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诗词

 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3、《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4、《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5、《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7、《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8、《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9、《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10、《浣溪沙》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11、《浣溪沙·寓意》

 炙手无人傍屋头,萧萧晚雨脱梧楸。谁怜季子敝貂裘。

 顾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岁寒松柏肯惊秋。

 12、《浣溪沙·即事》

 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青讴。流年未肯付东流。

 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挽回霜鬓莫教休。

 13、《西江月·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14、《南乡子·自述》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15、《醉落魄·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16、《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的古诗小学1~3年级 40首必备古诗

苏轼的诗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赠刘景文》。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翻译: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2、《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翻译: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5、《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苏轼10首经典诗词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题西林壁

 宋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惠崇春江晚景

 宋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 ·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9~浣溪沙

 宋 ·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定风波/定风波·三月七日

 宋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赠刘景文 / 冬景

 宋 ·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2~蝶恋花·春景

 宋 ·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3~春宵

 宋 ·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14~海棠

 宋 ·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5~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 ·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6~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7~阮郎归·初夏

 宋 ·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8~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 ·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9~和董传留别

 宋 ·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20~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 ·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1~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 ·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2~花影

 宋 ·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

 23~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 ·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4~行香子·秋与

 宋 · 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25~东栏梨花

 宋 ·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6东坡

 宋 ·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27~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 ·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8~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 ·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9~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 ·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0~浣溪沙·端午

 宋 ·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31~琴诗

 宋 ·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32~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宋 · 苏轼

 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词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33~满庭芳·蜗角虚名

 宋 ·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34~自题金山画像

 宋 ·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35~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 ·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36~洗儿

 宋 ·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7~守岁

 宋 ·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38~调笑令·渔父

 宋 · 苏轼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39~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宋 · 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40~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宋 ·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在诗词书画方面都有极大的成就,其中诗的成就极为突出。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他喜爱登临游览,写景自然灵动。

 刘克庄评价他的诗: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

苏轼10首经典诗词:

1、《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简析: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美好的春光高贵华美。海棠的幽香弥漫在氤氲的雾气里,月亮的身影转过了庭院的回廊。夜深人静,只怕没有人欣赏独自绽放的海棠花儿,苏东坡特意点燃红烛,照亮这娇艳妩媚的海棠。

这首诗表现了苏东坡对海棠花的痴情,暗示了自己孤寂冷清的处境,流露出贬谪生活的抑郁,表达了诗人旷达潇洒的胸襟。

2、《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简析:淡白的梨花,如一株雪;深青的柳叶,郁郁葱葱;白色的柳絮,随风飞舞。心绪惆怅的苏东坡,恰如洁白如雪的一株梨花,清澈明朗地看透了纷繁复杂的世俗人生。

这首诗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表现了苏东坡清廉正直的品行。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简析:翻滚聚集的乌云像墨汁泼洒,山峦还没有被完全笼罩;白而透明的雨点像珍珠蹦跳,船上顿时奏响噼噼啪啪的繁弦急管之声。狂风席地卷来,乌云被吹散。雨过天晴,望湖楼下,西子湖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风光明媚,让人神清气爽。

西湖

4、《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江西庐山,千姿万态,角度不同,面貌不同:或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或是高耸入云的山峰。

观景如此,认识亦然。立场不同,结论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摆脱成见,才能认清全貌。

庐山

5、《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简析:春天的夜晚,景色清丽幽美:花香醉人,月光朦胧。富贵人家的楼台,轻歌曼舞,乐声幽幽。夜色已深,庭院寂静。

明月楼台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简析:中秋佳节,团圆之夜。子瞻子由,分别七年。朝廷明争暗斗,不如此处安然。阴晴圆缺,悲欢离合,难以求全。只愿亲人朋友都健康快乐,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够同赏明月。

中秋圆月

7、《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简析:风急雨骤,穿林打叶,不用理睬;依旧吟诗长啸,徐徐行走。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春风料峭,吹醒酒意,微感寒冷,斜阳映照。雨过天晴,寻常之事;得失荣辱,何足挂齿?

夕阳

8、《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简析:长江之水,向东奔流,一泻千里;岁月无情,英雄豪杰,随水而逝。石壁陡峭不平,直刺天空;巨浪拍击江岸,浪花雪白。当年,英俊儒雅的周郎,从容地指挥战斗;如今,华发早生的东坡,无奈地祭奠江月。

赤壁

9、《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简析:苏东坡在黄州东坡饮酒,喝醉后小睡,睡醒后小酌。到家门外,似乎已是三更时分。家童鼻息如雷,敲门无人答应。来到长江边,聆听水流声。身在官场,不由自主。不如趁此良辰美景,忘却功名利禄,乘上一叶扁舟,逍遥度过余生。

10、《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简析:时值初夏,求雨既成,自当感谢。路上,枣花在簌簌飘落,缫车声在咕噜噜响,瓜农在叫卖黄瓜。路途遥远,昏昏欲睡;口干舌燥,想要喝茶。徐州太守苏轼,亲自敲门,讨杯水喝。



苏轼三次贬官,每次所写的诗分别是

1、苏轼被贬湖北黄州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译文:

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为嘴到处奔忙,老来所干的事,反而要得荒嘴。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2、苏轼被贬居昌化军(今海南儋县)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3、苏轼被贬广东惠州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苏轼这一生命途多舛,文学上的成就虽高,却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还一次比一次被贬的远,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仕途不顺也就算了,他的三位爱人也都红颜薄命先他而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释义: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单从这一句就足以看出苏轼心中对亡妻的想念之情。

王弗在27岁就先苏轼而去了,苏轼悲痛万分,连续3年都没有再写过诗词。后来长辈的安排下,苏轼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作为继室,而王润之呢虽然不像王弗那样聪慧谦谨,但也是很柔顺贤惠的一个人,对待王弗所生的孩子就和自己亲生的一样。

王润之是陪伴苏轼最长的人,他们一起生活了25年,一起经历了各种磨难,可以说王润之重新给了苏轼家庭的温暖。

王朝云是苏轼于杭州买回来的艺伎,当时她才12岁,作为艺伎的她虽小却也懂不少琴棋书画,很受苏轼喜爱,18岁时就被苏轼纳为侍妾了。

若说王润之让苏轼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那么王朝云便给了苏轼精神上的慰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释义: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就是苏轼和王朝云游西湖写的。

但非常不幸的是,这三人都先苏轼而去,可想而知晚年的苏轼有多悲伤,不仅被贬,还连累了自己心爱的人同自己一起受苦而害病去世,大文豪的一生是真的命途多舛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求苏轼各时期的背景和诗词,急用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 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与弟辙同试礼。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遂将试卷交主考官欧阳修。修见轼卷,“惊喜以为异人”,拟取为第一,又疑其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才取为第二;接着,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欧阳修兴奋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当代着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苏轼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表现了全新的风貌。苏轼的婉约词同样写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回肠荡气,一往情深。苏轼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苏轼的书法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书苑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苏轼是一位画家,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其写意和传神、常形和常理、诗画本一律等理论,广泛地为文人画派所传诵,并奉为金科玉律,影响至今。苏轼的家庭是音乐世家,三苏都是弹古琴的高手。《历代琴人传》引张右衮的《琴经大雅嗣音》记载说:古琴世家中最着名的是眉山三苏。

  苏轼的博学多识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对中医药学很有研究。流传至今的重要医书《苏沈良方》就是将苏轼收集的医药良方与宋代另一位大科学家沉括收集的良方汇编在一起而成的。他在农业、水利、烹饪、养生等领域有极高的建树。

  像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真可谓“千古第一文人”,他发出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为之灿然。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着,是一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还疏浚六井与运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这段出自《宋史苏轼传》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元丰三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晚年遭贬惠州,又从惠州再贬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纷纷走上苏堤悼念苏轼;太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士大夫们写了很多祭文吊唁他。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三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

苏轼一生的遭遇及当时着名的诗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取进士。历任福昌县主簿、文理评事、殿中丞等。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再徙常州。哲守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起为翰林学士。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上书神宗表示反对,但对“裁减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条式,修完器械,阅飞旗鼓”等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的措施,却表示赞同。多年来作地方官的经历,使他对社会矛盾和新法的某些好处有进一步了解。这时司马光要废除一切新法,他则主张:“较量利害,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一意孤行。又因此受到旧党程颐的攻击。元祜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徙颖州、扬州、定州。八年,复行新法,时新党已变质,他又被贬至南疆的惠州、琼州、昌化等地。徽宗即位、遇赦北还,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所谓“唐宋八大家”之一。文艺才华颇高,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其词作多为怀古伤今,咏史咏物,说理谈禅,书怀言志,农村风光,抒情叙事等等,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而容纳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扩大了词的领域。形式上力图不受音律约束,使词离开音乐而独立存在。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越,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词风格,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着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博学多才,是着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着名诗人,他同宋代着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着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着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文学成就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

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着,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苏轼在学术上的着作有《易传》、《书传》等。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着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着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殿试(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欧阳修当时对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即 "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可见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爱心。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

东坡在赴京考试以前,已经在家乡结了婚。苏轼母亲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苏家嘉佑四年,丧期已满,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长江水路赴京都。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人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肤为子孙得两宰相。"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苏家两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们的亲苏洵也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当于副知府。去上任时,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边的郑新门才依依不舍地与兄长分手道别。后来苏轼把当时所作的一首 《留别诗》收集在自编《东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这首诗是自己的处女作。

他在凤翔府判官任内的第二年春,由于很长时间不下雨,严重的旱灾使百姓们生活困难。后来奉上级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后来果然下雨了,于是就在扶风官舍的北边筑了一个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发的为这件事作了"喜雨亭记",并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了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

三、反对变法

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他的才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为了应付山陵的需要,他编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顺渭水东下,可是水太浅,木筏便停滞住了,他非常着急,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设法运出。后来又碰上西夏人侵,边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应军粮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于工作,苏轼还得应付官场上的种种关系。由于之前所学的圣贤教诲与政治现实差距甚远,作为一位初任官职的热血青年,他感到无比的忧虑。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苏轼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翌年他深爱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乡贡进士的女儿,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十六岁嫁给东坡,后来生下儿子苏迈,可惜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就死了),不到一年,父亲也跟着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枢回到了故乡眉山。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满了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翌年,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此时,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为挽救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苏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所以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议学校与贡举札子》、《谏买浙灯状》,后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甚至还有人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争的旋涡中,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和挫败感。

杭州是个风景秀丽之地,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他在此地不但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诗歌,如着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以诗人的身份,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从此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许多烩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 《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四,漂泊流离

苏轼后来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有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便把他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了讨好王安石,便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并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人狱中,这就是着名的 "乌台诗案"。

苏轼在杭州作通判时的确作了不少诗讽刺新法,譬如《山村五绝》的第四首:"杖黎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首诗就是讽刺青苗法的执行不力,官吏强迫农民借钱,然后又在当地开设赌场、妓院,把钱捞回来的丑恶行径。但这毕竟是诗,本不应构成罪状,但是围绕新法所进行的严肃的政治斗争己

苏轼的古诗小学1~3年级 40首必备古诗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题西林壁

 宋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惠崇春江晚景

 宋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 ·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9~浣溪沙

 宋 ·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定风波/定风波·三月七日

 宋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赠刘景文 / 冬景

 宋 ·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2~蝶恋花·春景

 宋 ·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3~春宵

 宋 ·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14~海棠

 宋 ·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5~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 ·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6~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7~阮郎归·初夏

 宋 ·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8~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 ·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9~和董传留别

 宋 ·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20~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 ·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1~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 ·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2~花影

 宋 ·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

 23~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 ·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4~行香子·秋与

 宋 · 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25~东栏梨花

 宋 ·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6东坡

 宋 ·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27~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 ·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8~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 ·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29~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 ·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30~浣溪沙·端午

 宋 ·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31~琴诗

 宋 ·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32~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宋 · 苏轼

 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词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33~满庭芳·蜗角虚名

 宋 ·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34~自题金山画像

 宋 ·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35~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 ·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36~洗儿

 宋 ·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7~守岁

 宋 ·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38~调笑令·渔父

 宋 · 苏轼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39~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宋 · 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40~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宋 ·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在诗词书画方面都有极大的成就,其中诗的成就极为突出。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他喜爱登临游览,写景自然灵动。

 刘克庄评价他的诗: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

求苏轼的诗词,按他的经历或者时间排序,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望江南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简析

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风儿以"细"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见得飘拂动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简析

上片句句藏着一个"春"字残红褪,柳绵吹少,是春衰的景象;青杏尚小,芳草绿遍,又呈生机勃郁春光已老,春光犹在,正是这么一个恼人的时节中间插写的燕子飞来,流水人家,既是补足""的信息,更使画面增添动态的美花残、杏小、燕飞、水绕,柳绵纷纷芳草处处,不言"春"而春在其中,这叫做"藏中有露"

--------------------------------------------------------------------------------

注释

①从教坠:任杨花坠落②有思:即有情③缀:连接

简析

小雨初晴的欣喜,使院庭的晚照也这般红丽!倒影芙蓉池的楼台,摇漾着动人的金碧,春晚的风,吹动飘拂的柳,含怎样依依的情!池面的嫩荷,不正如伊人饰戴的细巧青细然而,时光毕竟已流过七载,故园依旧,良月好侣却已零散!过片的赞美由此化为惋叹,朱颜已老的词人,已再无心情赏景主于是斜阳渐隐,金翠的楼台上,只剩下这位落拓归客的身影,坐对着暮霭四起的黄昏……

贺新郎

苏 轼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 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 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艳一枝细看取,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 两簌簌

简析

一边是轻弄团扇的美人,一边是半吐红巾的榴花花儿红丽,叠皱处恰似美人微蹙的愁眉人儿芳洁,顾盼中却如夏日榴花般幽独!她也曾在桐阴转午间入梦,梦中与君王共赴瑶台意外的欣喜,却被推户之声惊破:梦醒处只闻风吹窗竹!它也有与百花争春的风姿,却只能开在繁华过后!谁都爱三春的"浮花浪蕊",空负了这芳心的"千重似束"!

阮郎归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简析

初夏特有的韵味,从一伴活泼少女的感觉中传写,便多了几分情性惬意的昼眠,忽被落棋之声惊醒,本有些恼,揉揉眼睛,却见碧纱窗下,飘缕缕沉得之烟;窗外的槐柳绿影,传阵阵新蝉之鸣,不禁又喜从心生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破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潇洒的词人本就生性豪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由此倾动了满城老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在亲射虎,看孙郎的奇想中跃现的,正是当年孙权射虎的风采!但词人的胸胆,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称雄连年犯边的西夏,正需要魏尚那样的勇将御击!酒酣的词人因此宣告:倘若汉文帝再遣冯唐,我便是当世魏尚,愿换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掠"的恶星天狼!

临江仙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①夜阑风静谷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注释

①营营:纷乱②谷纹:水波纹

简析

迁谪黄州的郁愤,似乎全已在东坡夜饮中舒泄来归临打开亭寓所,妙在"仿佛三更",或许不到三更醉中谁能辨清!"敲门"是白费劲了----小小家童竟也有如雷的鼾声好在寓所临江,听江声比自比鼾声有味,但醉立到天亮也累,"倚仗"正物我两适!

关于“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788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