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舟夜书所见的中心思想(舟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

舟夜书所见的中心思想(舟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4    点击:  200 次


舟夜书所见的中心思想

网上有关“舟夜书所见的中心思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舟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象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象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渔灯的静态,后两句写渔灯的动态,既有水上灯光,又有水下的“星光”,不仅动静结合,而且虚实相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舟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

《舟夜书所见》

作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注释:

1、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2、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3、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翻译:

夜黑了,

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

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夜书所见叶绍翁_夜书所见古诗

夜书所见叶绍翁_夜书所见古诗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着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查慎行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作者:查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赏析:

查慎行的这首七言律诗,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寓意率真、自然流畅,无引经据典,读来倍感亲切;采取以景入诗,借景寓情的手法,对眼前所见景物信手拈来,无不称妙;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中有画,画里藏诗;中二联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更是令人拍案称奇!

题目湘东驿遵陆至芦溪,说的是仲春时分,诗人自湘东驿的黄花渡下船后经陆路到达芦溪后所看到的景象。遵陆,指沿着陆路,走陆路。驿,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的人和过往官员中途换马或歇宿的地方;湘东驿,即是湘东(今湘东区,距萍乡城约40里)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萍乡东部。现为芦溪县;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开门见山地就把此次要写的范围锁定在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上的见闻。诗人为什么要锁定写这一路上的见闻?是什么引发了他如此高的兴致?具体要表达什么?他又要向世人与后人传递着什么信息呢?这不由得使我对他这首诗后面的内容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

首联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萍乡,当时称萍乡县(即现在的江西省萍乡市)。开头两句平白如话,衔接自然,因为从湘东到萍乡不是他要写的重点,所以就一笔带过,手法娴熟,真是叶落无痕,风过无声!此句大意是:我从黄花渡登岸后直接就踏上了去芦溪的路程,过了萍乡之后,路面渐渐低平。这里要说明的是,萍乡是在湘东与芦溪之间,地势略高于两地,萍乡的水的流向在我们当地叫两边倒,一边水往西经湘东流入湘江,另一边的水往东经芦溪流入赣江。正好是一东一西,故称两边倒。同一时代的萍乡知县胥绳武也有竹枝词为证:东去江西写官板,西下湘东装倒划。中五十里船不到,满路桐油兼苎麻,中五十里船不到,说的就是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没得船坐,只有步行。因此就有初白先生的行过萍乡路渐低和胥绳武的中五十里船不到就相互印证。

颌联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他边走边听边看: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绿草绒绒,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又是如此的恬静。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②生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景画。

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清鲜的生活气息。后一句从新生命的勃勃生机中暗示着一个历经战乱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稳定的社会的来到,从乳鹅新鸭可以看出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欣赏与赞美。作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又博览群书的查慎行来说,对于国家的现况他是知道的,人民生活刚刚稳定他也是了解的。一个乳字和新字就足已表达了他对战乱后的社会重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才有了诗人面对这江南美好风光,借物寓情,赋诗吟唱的这份闲情逸致。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缫,煮茧抽丝,这里的丝缫比作春雨,说春雨下得象蚕丝那样银丝缕缕、绵绵不断。上联写的是动物,犬与鸡,鹅与鸭;此联写的是自然现象和植物。进一步展现江南水乡的特点。春雨密密细细而下,宛如缕缕银丝在你眼前飘动,给人以清凉和舒适的感受。一场春雨过后,水田里的水也蓄满了,禾苗长势喜人,禾苗的高度几乎与水面平齐,青绿的秧苗齐整整地就好象是谁用剪刀修剪过一样,清亮悦目。雨如丝缫,秧如刀剪,这两个比喻煞是贴切。原来是这里的优雅、迷人的景致引发了诗人的浓厚兴致,我不得不赞叹诗人对身边事物观察的细心程度,又心悦诚服的感叹诗人表达事物的精确到位。

犹与湖南风土似,春深无处不耕犁,湖南,紧临湘东,在萍乡的西部。萍乡与湖南均属楚地,风俗极为接近。全诗前三联都是写景,唯尾联才得出结论,指出此处的风俗习惯、气候与湖南近似。即使是现在,湖南人都还在称呼江西人为老表。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所感:谷雨过后,处处桃红柳绿,犁铧翻土的农耕景象。牛在画中走,人在画里游,把江南水乡的农耕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诗中没说一个牛字,也没点一个人字,但读来就是牛耕在田、人声鼎沸热闹场景,好一幅如诗如梦的江南春耕图!果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来感同身受,过目难忘。叫人不得不赞叹初白先生的高超手法。

综观全诗,查慎行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前两句写的是行程路线,诗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开门见山,点明了行程方向,不做任何粉饰。接着把一幅令人向往的江南春耕图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体现了他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查为仁《莲坡诗话》)的艺术特色。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查慎行在这首诗里用的是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两联堪称妙对。同时还传递着诗人的情感,他希望看到的而恰恰又正好被他看到的画面,为了表达这种激动的情感,诗人就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清朝初期诗人多学唐,查慎行崛起后,兼学唐宋,成为清初效法宋诗最有成就的作者。对诗坛影响极大。难怪赵翼在《瓯北诗话》里说:梅村(吴伟业)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舟夜书所见古诗大意 。

《舟夜书所见》古诗翻译

舟夜书所见古诗拼音如下:

yuè hēi jiàn yú dēng ,

月黑见渔灯,

gū guāng yì diǎn yíng 。

孤光一点萤。

wēi wēi fēng cù làng ,

微微风簇浪,

sàn zuò mǎn hé xīng 。

散作满河星。

1、舟夜书所见是一首描绘夜晚舟行景色的古诗,作者不详。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夜色中的舟行景象,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2、这首诗的题目“舟夜书所见”,说明了诗人是在夜晚乘船行进时,用文字记录下所见到的景色。这个题目提供了时间和地点的信息,即夜晚和舟中,让读者对诗歌的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3、情感表达。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夜晚的美丽和宁静。通过描绘渔灯和河面的景色,诗人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4、主题思想。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夜晚舟行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他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舟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深层情感

1、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他用“月黑”来形容天空,表现出夜晚的漆黑和静谧。接着,他通过描绘渔灯的光芒和河面的景色,表现出自然的神秘和生命的脆弱。这些景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

2、诗人运用了巧妙的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他用“孤光一点萤”来形容渔灯的光芒,与周围的漆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渔灯的光芒,也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他用“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来描绘河面的景色,将微小的浪花与漫天繁星相比,表现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舟夜书所见》作者是清朝文学家查慎行。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 《舟夜书所见》古诗翻译,欢迎阅读。

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前言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注释

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翻译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鉴赏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舟夜书所见的意思: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见的景象。《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茫茫黑夜只有河中一盏渔灯,明暗鲜明且显得神秘、深沉;后两句写孤灯倒影的美景,微风吹起波浪,灯影随即散开像散落在满河的星星。全诗纯用白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舟夜书所见》原文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舟夜书所见》翻译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撒落无数的星星。

《舟夜书所见》注释

 1、舟夜书所见: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见的景象。书:记、写。

 2、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3、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4、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舟夜书所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的河上夜景。虽然此诗只有二十字,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月黑见渔灯”,“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写孤灯倒影的瞬间美景。“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散作满河星”,“散”字是此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全诗中心是渔灯,背景是黑夜。诗人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形象。

《舟夜书所见》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舟夜书所见》作者介绍

 查慎行,清朝诗人,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现浙江海宁县)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赐进士出身,官翰林院编修。其诗学苏轼、陆游,意境清新,擅长白描,自成一家。着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

参考文献:

1、宋丽静选注,宋元明清诗选,河北大学出版社

2、孙广才,吴林飞选注,中国古代诗歌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

3、李作芳,段宗平主编.经典诵读读本: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4、徐元主编.新编中小学古诗助读:浙江大学出版社

舟夜书所见古诗解析

舟夜书所见古诗解析: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撤落无数的星星。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茫茫黑夜只有河中一盏渔灯,明暗鲜明且显得神秘、深沉;后两句写孤灯倒影的美景,微风吹起波浪,灯影随即散开像散落在满河的星星。全诗纯用白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的河上夜景。虽然此诗只有二十字,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全诗中心是渔灯,背景是黑夜。诗人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形象。

这是一首纯用白描手法写成的小诗。诗中并没有什么特别新奇的景物,诗人所见的现象实在也是最普通不过的,但写出来仍不乏诗趣。第一句五个字,也许会令人想起杜甫《春夜喜雨》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联来。因为“月黑”之夜,一无所见,“渔灯”便成“孤光一点”了。

远远看去,它就很像是一只“萤”火虫发出来的微光。忽然,微微风来,“簇”起水面的浪花,每一个涟漪都反射出这渔灯的光亮,所以再看时,又像这点“萤”光霎时间“散”开,化做“满河星”了。平常变成了奇妙。可见事物再普通、情景再细小,只要诗人善于捕捉便是好的。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年6月5日-1727年10月14日),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杭州府海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查慎行是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继朱彝尊之后被尊为东南诗坛领袖。

对清初诗坛宗宋派有重要影响,为中流砥柱、集大成者。查慎行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研究和诗学理论研究均有建树,生平诗作不下万首,堪称多产诗人。其诗兼采唐宋而以宋为长,于宋诗师法苏轼,整体肯定黄庭坚、陆游。诗风清新隽永。艺术上以白描着称,对后来袁枚及性灵派影响甚巨。

关于“舟夜书所见的中心思想”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780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