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诗 及赏析)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诗 及赏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1    点击:  213 次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作

网上有关“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诗 及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诗 及赏析

原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翻译如下: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赏析: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百度百科——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出自那?全文是什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欣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代词论家徐钅九所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 固是英雄本色”。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概的代表作。

作为豪放词风的创始人,一开篇就用大笔挥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景观。“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把滚滚的长江和具有卓越气概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 布置了广阔的空间背景和悠久的时间背景, 气魄极大, 笔力遒劲。“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一幅这样的图画: 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 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 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花。这是作者浓墨健笔的生动描绘, 绘声绘色; 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我们不难看出豪放派词风入境的意象给人一种“大”的感觉: 空间上可视接万里, 时间上可思游千载。这种美感是雄浑美, 是壮阔美。它与雄伟的万里长城、波澜壮阔的黄山云海、壮观的泰山美景,具有同等的大气魄。

这首词上片写景, 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在三国风流人物身上。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 横槊赋诗的曹操, 驰马射虎的孙权,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足智多谋的周公瑾..正如作者说“一时多少豪杰”, 但作者在众多人物中, 为什么只“遥想”智破强敌的周瑜? 在写赤壁之战前, 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 富有情趣,以美人衬托英雄,更显周瑜的不仅丰姿潇洒, 韶华似锦令人艳羡。之后, 作者这样描绘赤壁之战时的周瑜: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 风度翩翩, 表现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 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 稳操胜券。“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 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我们想象一下: 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 一位卓越不凡的青年将军, 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 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 使对方的万艘舳舻, 顿时化为灰烬, 这是何等的气势!

苏轼钦慕周瑜,这是合情合理的。我们联系当时时代背景: 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危胁, 因此, 他渴望有个像周瑜这么个人物来以弱胜强,扭转乾坤。从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抱负。

他联想自己被贬黄州的现实, 不由感慨万端,因而发出“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正是苏轼自感岁月流逝,而空 “多情”于社稷,却壮志难酬的叹惋和苍凉的心情。 尔后又转为豁达,放眼大江,举酒赏月。这种境界比“人生如梦, ”“与尔同消万古愁”又高了一筹。

从中也可以解读苏轼的思想和情感特点。苏轼的思想受儒、道、佛的影响, 他仰慕匡时济世的诸葛孔明, 又十分喜爱遁世的陶潜, 还同寺院的僧人结交, 三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使他胸襟旷达。虽被贬谪,处之泰然,笑谈生死。充分表露出作者豪迈中略带苍凉的心境。

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把景、人、情和谐地统一在作者大笔之下:东去的大江, 穿空的乱石, 拍岸的惊涛, 卷起的千堆雪。加上一位具有英豪之气的风流人物周瑜。和作者的豪放感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内容上十分的和谐。一点不生硬。

 

在行文上,作者开篇把景和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 紧接着的写景, 作者先分写江、石、涛、雪, 总结“江山如画”。同时引出“一时多少豪杰”, 为下文写“周瑜”作了铺垫, “遥想”一词承上启下, 回忆周瑜后, 一句“故国神游”,引出下文抒情议论, 通首词连贯流畅, 前后照映, 如同行云流水,结构严谨,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形式上的和谐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幅短小, 气势磅礴, 内容丰富,笔触活泼, 但严谨有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多处运用映衬手法, 形成映衬美! 这首词所要塑造的人物是周瑜, 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 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 最后才集中笔墨力塑周瑜一人, 千古风流人物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词中赤壁的险要地势映衬赤壁之战的激烈, 赤壁之战的激烈也映衬赤壁的险要, 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互相映衬等等, 形成映衬美!

豪放美、映衬美、和谐美交相辉映,,其中豪放美是三美中的核心,映衬美更显豪放,和谐也是豪放的和谐。使该首词成为千古传唱的经典。

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原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如下: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词句注释如下:

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道,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蒹葭,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

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百度百科——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念奴桥·赤壁杯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期间游览城外传说中的赤壁古战场 时所作。它以“赤壁怀古”为题,抒发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词的上片,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并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大江东去”三句,因景起兴,以磅礴的气势直接切入怀古:长江滚滚东流而去,飞逝的时光如浪涛冲荡,带走了千百年来的英雄人物。接着就由远而近,以“故垒西边”二句点明“赤壁怀古”之题:江岸古营垒西边,人们传说这是三国时代孙吴大将周瑜率军大败曹魏的赤壁古战场。概括交代了这次战争的时代、人物和地点。然后再以“乱石穿空”三句,从山和水两方面具体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观:陡峭参差的石壁直插云天,,惊涛骇浪拍击着江岸,卷起千堆白雪一样的浪花。词人以出神入化的艺术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赤壁古战场环境的高峻、惊险、壮阔。末了两句,说祖国的江山像图画一样美丽,赤壁之战时这里汇聚了多少英雄豪杰啊!这既是对祖国江山和古代英雄豪杰的赞叹,又收束了以上全部内容,并引出下片赤壁之战的大英雄周瑜。

  下片集中缅怀周瑜,并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遥想”二字领起以下五句,塑造了周瑜儒将形象,并表达了对他的仰慕之情:前三句以美人嫁英雄衬托周瑜的功业,并称赞他气概不凡,英姿焕发,年轻有为;后两句是赞颂周瑜的儒雅风度,临战指挥从容若定的气魄,以及赤壁之战火攻制胜的高明战术和赫赫战果。接着词人又以“故国神游”二句,把思绪从历史拉回现实,由仰慕古英雄的功业转为对自己难酬壮志而年华已逝的感叹和自嘲:我纵情地怀想三国往事,真应该笑自己多情善感,以致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但结尾二句,他最终还是以旷达的胸怀对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内心苦闷作了自我解脱:人生就象梦一样的短暂和虚幻,我还是洒一杯美酒祭奠江月吧!最后一句实际是说:我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

  这首词熔写景、咏史、议论、抒情于一体,气势奔放, ,境界宏大,格调雄浑,情感跌宕,语言高妙,不愧为词中绝品。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起到什么作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原文出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

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中执着羽扇头上着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作品鉴赏:

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写下的,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江山如画人生如梦

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小传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苏轼中进士。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佑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贵州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饥苦,办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作”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669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