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求三首古诗的注释和翻译(李陵碑的故事苏武和李陵诗歌的艺术特色)

求三首古诗的注释和翻译(李陵碑的故事苏武和李陵诗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1    点击:  274 次


求三首古诗的注释和翻译

网上有关“求三首古诗的注释和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陵碑的故事苏武和李陵诗歌的艺术特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是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的翻译和注释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注释

山阴

(1).山朝北的一面。《汉书·郊祀志上》“从阴道下” 唐 颜师古 注:“山南曰阳,山北曰阴。” 唐 姚合 《寄杨工部闻毘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诗:“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刘大白 《春雪》诗:“可怕的却是那些株守着岭北山阴的,甘心埋没在它底势力范围之下!”

(2). 晋 王羲之 的代称。 王羲之 曾居 会稽 山阴 ,故以代指。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文徵仲 得笔法於 巙子山 ,而参以 松雪 ,亦时为 黄 米 二家书,然皆非此公当行,惟小楷正书,即 山阴 在世,亦当虚高足一席。”

兰亭

(1).亭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西南之 兰渚山 上。 东晋 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 王羲之 之 谢安 等同游于此, 羲之 作《兰亭集序》。

(2).指《兰亭帖》。 唐 李约 《萧子云飞白萧字赞序》:“比获《兰亭》之书,世情观之,未若野人之块,不阙於世,在世为无用之物,苟适余意,於余则有用已多。” 宋 陆游 《太平时》词:“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 明 陶宗仪 《<兰亭集>刻》:“《兰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 南宋 理宗 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图书钤缝玉池上,后归 贾平章 。” 郁达夫 《寄映霞》诗之二:“欲撰 西泠 才女传,苦无椽笔写《兰亭》。”

祓禊

犹祓除。古祭名。源于古代“除恶之祭”。或濯于水滨( 薛君 《韩诗章句》),或秉火求福( 杜笃 《祓禊赋》)。 三国 魏 以前多在三月上巳, 魏 以后但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 刘桢 《鲁都赋》)。 汉 刘桢 《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于水嬉。”《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 南朝 梁 刘昭 注:“ 蔡邕 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於水滨,盖出於此。” 唐 张志和 《上巳日忆江南禊事》诗:“ 黄河 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辽史·王鼎传》:“适上巳,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 清 龚自珍 《百字令》词:“珂佩晨闲,文章秋横,祓禊西山雨。”

==================================

二是陆游《倚楼》

暮云细细鳞千叠,新月纤纤玉一钓。

叹息化工真妙手,冲寒来倚水边楼。

化工

(1).指自然的造化者。语本 汉 贾谊 《鵩鸟赋》:“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 唐 元稹 《春蝉》诗:“我自东归日,猒苦春鸟声。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 宋 范成大 《荔枝赋》:“钟具美於一物,繄化工之所难。” 元 元淮 《立春日赏红梅之作》诗:“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上:“余因思《诗》三百篇,真如化工之肖物。”

(2).自然形成的工巧。 明 李贽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 方回 笔墨之妙,真乃一片化工。”

冲寒

冒着寒冷。 唐 杜甫 《小至》诗:“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清 钱谦益 《入朝有作呈词馆诸公》诗:“朝朝待漏侍金舆,往往冲寒对玉除。” 朱自清 《别》:“晚上最后一班车来了,他们终于没有来。他恼了,没精打彩地冲寒而回。”

============================

三是陆游《七月十四日夜观月》

不复微云滓太清,浩然风露欲三更。

开帘一寄平生快,万顷空江著月明。

◎ 渣子,沉淀物:渣~。油~。

◎ 污黑,污浊:垢~。~秽。

太清

(1).天空。《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 陆佃 注:“太清,天也。”《楚辞·刘向<九叹·远游>》:“譬若 王侨 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 王逸 注:“上凌太清,游天庭也。” 唐 高适 《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七级凌太清,千崖列苍翠。” 清 薛福成 《宁波府学记》:“圣人之道之在天下,犹日月之悬于太清也。”

(2).天道,自然。《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 成玄英 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训》:“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

(3).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 高诱 注:“清,净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 汉 班固 《东都赋》:“今将语子以 建武 之治, 永平 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4).古人指元气之清者。《淮南子·道应训》:“太清问於无穷曰:‘子知道乎。’” 高诱 注:“太清,元气之清者也。”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体云气之逌畅兮,服太清之俶真。”

(5).三清之一。道教谓 元始天尊 所化法身 道德天尊 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唯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能胜人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或药成,相与期於太清也。” 明 宋濂 《调息解》:“储思乎玄玄之域,游神乎太清之庭。”

================================

这三首诗,语句平实,几乎不须翻译。实在有不清楚的再问我吧

李陵碑的故事苏武和李陵诗歌的艺术特色

刓缺的解释

(1).亦作“ 刓阙 ”。磨损残缺。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许君》:“因得古碑,文字刓缺,不可复识。” 宋 李清照 《< 金石 录>后序》:“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卧佛寺》:“门西有石盘,方广数丈,高亦称是,无纤毫刓缺。”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中:“ 东坡 《送李孝博之岭表诗》碑,在 蜀冈禅智寺 ,断仆已久,而字画幸无刓缺。” (2).犹败坏。 唐 韩偓 《春阴独酌寄同年李郎中》诗:“诗道揣量疑可进,宦情刓缺转无多。” 宋 岳珂 《桯史·燕山先见》:“若沿边诸郡,士不 练习 ,武备刓缺,则置而不讲。”

词语分解

刓的解释 刓 á 削。 刻;挖刻:刓木为瓢。 坏,损坏。 圆钝无 棱角 的样子。 古地名,在今 中国 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荔县东北。 部首 :刂; 缺的解释 缺 ē 不够:缺乏。缺少。缺憾。欠缺。缺漏。 残破:缺点。缺口。 缺陷 。 空额(指职位):缺额。补缺。 该到而未到:缺勤。缺席。 短欠余 部首:缶。

苏武和李陵是西汉武帝时人,两人几乎同时落难匈奴,都在异国他乡历尽磨难,交情非比寻常。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汉朝与匈奴达成和议。当苏武回国之际,李陵置酒为苏武送行,“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两人互相唱和,用诗歌表达嘱托、祝愿和依依不舍之情。“苏李诗”就是在这样一种假托的背景之下题为苏武和李陵所作的一组诗歌。

 关于“苏李诗”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但现在一般认为,“苏李诗”是东汉后期文人假托苏李之名所作,写作年代应该跟《古诗十九首》相差不远。

 现在能够确认的“苏李诗”合起来共有二十二首。但“苏李诗”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南朝萧统《文选》卷二十九所收的李陵的《与苏武诗三首》和苏武的《诗四首》,这七首通常被举为“苏李诗”的代表作。

 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分别是:

 其一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其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其三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不得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苏武诗四首分别是:

 其一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其二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其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其四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两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我们可以以这七首“苏李诗”为审美对象,领略“苏李诗”的艺术魅力。

 

 一、情感真挚缠绵温厚

 七首诗都是送别诗,其中有五首直接提到“别”字。“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处在汉末的动乱中,这种离别又是多么的无可奈何!七首离别诗,有的写友人之别、有的写夫妻之别、有的写骨肉兄弟之别,但情感都真挚动人。以李陵诗三首为例。

 第一首诗中的主人公是在“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的幽幽叹息中出现的。四野春草萋萋,离别之人在路侧的草野间?徨。因为担心离别后两人像“相失”在万里天涯的云儿,所以,相送之人固执地恳求远去之人:“再多留片刻吧。”这恳求,透露着近乎绝望的哀情。斯人终究远去,在大路上渐远渐隐,送别之人发出凄惶的呜咽:“我要乘着这晨风追去呀,我要在坎坷的路上,永远伴你同行呀!”绵绵此情,似乎只有曹子建“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之句可比。

 第二首诗中相别的大约是两位伤情的友人:“三载”的醇厚友情似乎经历了“千秋”的酝酿,蓦然回头,却“嘉会”不再,这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遗憾?难怪在为友人洗濯马缨时,主人公满怀的惆怅竟如长流的河水。“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原本是为了宽慰友人,才摆下这满桌的别宴的,而今竟因为怆然含戚而无力举杯相“酬”了。友人在离去的路上频频回首,送别人愁思难除,“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结句之情深,正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似。

 第三首诗似乎出自即将离去的“游子”之口。与送别者携手走上河梁的时侯,夕阳西下,暮霭沉沉。面对曲曲弯弯的前路,游子发出“游子暮何之”的苍凉喟叹;在“蹊路侧”走走停停,带着满怀的悲恨,谁又忍心说出“就此告辞”的酸楚话语;正是欲辞无语。但“行人”终究不能“久留”,“各言长相思”便成了挥手之间宽慰对方的最深情的话语。“月儿有缺有圆,人间的相聚难道就一定遥遥难期?请努力崇扬美好的德行,纵然鬓发如雪,也要千里回返与你相聚呵!”这其实只是宽慰之语,这次的“生离”,很可能便是肠断天涯的“死别”。

 “苏李诗”的情感真挚动人,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尽管诗中主人公为离别所伤,但诗中却没有一句埋怨圭怒的言语,没有一句呼天抢地的哀号,有的只是殷殷嘱托和良好的祝愿。所以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这样评价“苏李诗”:“苏李赠言,何温而戚也!多唏涕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气厚矣。”“苏李诗”的情感表达是温厚的。

 

 二、善于抒情

 一是注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直接言悲、言思、言恋的字眼很多,如“怅、悲、伤、怆、愁、?、思、恋”等。诗歌也善于借景借物抒情。诗歌为表现离别,往往设置特定的离别之境。“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写的是日暮之别、“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写的是清晨之别。同时,“苏李诗”也创设了许多特定的意象去表现离别,如“风、河梁、月、黄鹄、胡马、参辰、霜、山海、水、丝竹、酒、秋兰”等。这些物、景或起兴、或比况、或衬托,情融于物、情融于景,将送别之伤、辞乡之哀表现得情意缠绵,思致凄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是注意对比。“骨肉缘枝叶”本是抒写兄弟骨肉离别的。但诗人却在后面把笔触转向了与“骨肉”不同的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朋友间的交往。天下朋友之交都能亲如兄弟,不忍相别,“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兄弟骨肉之别又该是多么的痛苦呀!诗人以密友为喻,用意在写兄弟之亲。这是以朋友写兄弟。“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四句想象与兄弟相处时和离别后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前者“常相近”,一如“鸳与鸯”,何其相得;后者别如“参与辰”、“胡与秦”,几多哀愁!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这四句一前一后两两相对,看似重复拙钝,却反映出诗人处于人生变故中那种不堪回首、无法预期的复杂心态。这是以昔写今。“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是以留写离。“欢娱在今夕,?婉及良时”、“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是以乐写哀。

 三是善于化用成语典故。“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两句系化用《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意,有兴起和借喻设筵饯别之妙。“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化用“黄鹄一举千里”(《韩诗外传》)成语,既含称誉之意,又写怀故之状。“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化用“代马依北风”(《韩诗外传》)成语,在悲离亲别友的同时,也表现出难忘其本的心思。“游子吟”指琴曲《楚引》,“《楚引》者,楚游子龙丘高出游三年,思归故乡,望楚而长叹,故曰《楚引》”。《楚引》为思乡曲,诗歌借《楚引》表达了离别人内心深沉的悲愁。“?婉”语出《诗?邶风?新台》:“?婉求之”,和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四句暗用了《穆天子传》王母赠别歌中“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句,句句都强调一个“远”字,惜别之情显得格外浓盛。

 

 三、语言自然朴素

 “苏李诗”语言不尚华丽而字字发自真情,能“转意象于虚圆之中,故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陆时雍《诗镜总论》)。明人谢榛称其“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四溟诗话》)。如“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等皆明白如话,以浅显的语言抒真情,写真理。

 简而括之,“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王士?《渔洋诗话》),是一些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五言古诗,也被视作五言诗成熟的一个标志,它在六朝拥有五言诗典范的地位,影响深广。钟嵘《诗品》评李陵诗为上品,杜甫也说“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十二首》)。诗中名句如:“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不得辞”等,六朝隋唐以来广为传诵。

 

 罗建军,湖北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的原文及注音

人教版必修三首杜甫诗分别有《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它们原文及注音如下:

1、《秋兴八首(其一)》

qīu xīng bā shǒu (qí yī)

(táng) dù fǔ

(唐)杜 甫

yù lù diāo shāng fēng shù lín, wū shān wū xiá qì xiāo sēn。

玉 露 凋 伤 枫 树 林,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jiāng jiān bō làng jiān tiān yǒng, sài shàng fēng yún jiē dì yīn。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cóng jú liǎng kāi tā rì lèi, gū zhōu yí jì gù rén xīn。

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hán yī chù chù cuī dāo chǐ, bái dì chéng gāo jí mù zhēn。

寒 衣 处 处 催 刀 尺,白 帝 城 高 急 暮 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2、《登高》

dēng gāo

(táng) dù fǔ

(唐) 杜 甫

fēng jí tiān gāo yuán xiào āi, 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wú biān luò mù xiāo xiāo xià, bú jìn cháng jiāng gǔn gǔn lái。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wàn lǐ bēi qiū cháng zuò kè, bǎi nián duō bìng dú dēng tái。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g bìn, liáo dǎo xīn tíng zhuó jiǔ bēi。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yǒng huái gǔ jì wǔ shǒu (qí sān)

咏 怀 古 迹 五 首(其 三)

(táng) dù fǔ

(唐) 杜 甫

qún shān wàn hè fù jīng mén, shēng zhǎng míng fēi shàng yǒu cūn。

群 山 万 壑 赴 荆 门, 生 长 明 妃 尚 有 村。

yí qù zǐ tái lián shuò mò, dú liú qīng zhǒng xiàng huáng hūn。

一 去 紫 台 连 朔 漠, 独 留 青 冢 向 黄 昏。

huà tú xǐng shí chūn fēng miàn, huán pèi kōng guī yuè yè hún。

画 图 省 识 春 风 面, 环 佩 空 归 月 夜 魂。

qiān zǎi oí pā zuò hú yǔ,fēn míng yuàn hèn qǔ zhōng lùn。

千 载 琵 琶 作 胡 语, 分 明 怨 恨 曲 中 论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赏析

1、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2、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3、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着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渔歌子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渔歌子古诗的注释和译文如下:

赏析: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

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宋代是此词调传播的繁盛时期。徐积以此调作词六首,分别名为《渔父乐》《无一事》《堪画看》《谁学得》《君看取》《君不悟》。

苏轼以此调作词,专咏渔家风,则又从双调变为单调。苏轼并率先沿用张志和《渔歌子》成句,添字扩作《浣溪沙·渔父》,并注云:“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故加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这是用别调填写“渔父”词的尝试。

随后,黄庭坚也用张志和《渔歌子》成句,添字扩作《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宋高宗赵构以此调作词,名《渔父词》。高翥以此调作词,咏农夫,名《秋日田父辞》。

《渔歌子》原文:

作者张志和朝代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

苏轼以此调作词,专咏渔家风,则又从双调变为单调。苏轼并率先沿用张志和《渔歌子》成句,添字扩作《浣溪沙·渔父》,并注云:“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故加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这是用别调填写“渔父”词的尝试。

随后,黄庭坚也用张志和《渔歌子》成句,添字扩作《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宋高宗赵构以此调作词,名《渔父词》。高翥以此调作词,咏农夫,名《秋日田父辞》。

三首小学三年级学生要学的古诗词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年级# 导语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篇二

嫦娥

 唐代: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恒又作姮。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篇三

咏柳/柳枝词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鉴赏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着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雪梅古诗注释及译文

雪梅古诗注释及译文如下:

《雪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篇,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注释及译文:

诗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注释

1北风卷地白草折:北风吹起,草木皆枯,草叶倒折,地面就变成了白色。这里表现了寒冷的景象。

2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指的是边疆,此处表示八月已经飘起雪来,表现了极度的寒冷。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个苍茫的大自然中,忽然间风平浪静,春风拂面,花开遍地,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4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珠帘、湿罗幕、狐裘、锦衾等都是表示豪华装饰和华丽衣服的词语,但此时这些奢华却无法抵挡寒冷,说明天气之冷。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都护都是军队中的高官,但连他们的武器、铠甲也无法抵挡这样的寒冷。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瀚海是指中国西北部的沙漠,此处表示大地上的所有水都结成了百丈高的冰,愁云惨淡表示天空中没有一丝阳光,整个世界都呈现出一种凝固的状态。

译文

北风卷起地上的白草,八月份的边疆已飞舞着雪花。

突然,就像是春天一夜间的惊喜,千万树上的梨花绽放开来。

飘进珠帘之中,湿润罗幕,即使狐裘锦被也无法驱赶这寒冷。

将军的角弓也无法控制,连都护身上的铁甲也受不了冷。

大漠中的海洋已变成了百丈高的冰山,愁云惨淡,一片死寂。

关于“求三首古诗的注释和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661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