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全文(六一诗话名词解释)
- 
《随园诗话》全文网上有关“《随园诗话》全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六一诗话名词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随园诗话》-袁枚 飞云依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译文: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明月如若有情应该记得我了,年年都在异乡看见它。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百度百科-《随园诗话》参考资料: 六一诗话名词解释1.《随园诗话》 曾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从帮忙到扯淡》)《随园诗话》,是清人众诗话中最著名的一种。 作者袁枚(1716一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改放江南任知县,十三年(1748)辞官而定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故世称随园先生,其晚年亦自称随园老人或仓山叟。作为“一代骚坛主”,袁枚总领文苑近五十年,其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风靡乾嘉(1736一1820)诗坛,使沈德潜鼓吹的拟古“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歪风为之一扫,使清代诗坛别开生面。 《随园诗话》正是袁枚为宣传其“性灵说”美学思想而编撰的著作。 宋人许?说:“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 (《许彦周诗话》)因此诗话著作或以评论为主,或以记事为主,或以考据为主,一般皆属随笔性质,篇幅不大。《随园诗话》当然亦属随笔性质,但其主要内容为采录性灵诗与阐述“性灵说”诗论,间有记事,体例与前人诗话同中有异。 它的宗旨是借采录大量“一片性灵”的诗作论证其“性灵说”的理论,或者说是以“性灵说”的美学思想为标准采集、鼓吹时人的佳作。此书共有二十六卷,(《诗话》十六卷,《诗话补遗》十卷)近五十七万字,其规模诚属空前。 《随园诗话》的精华是其所阐发的“性灵说”美学思想,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誉:“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谈艺录》)袁枚也自评,“中间抒自己之见解,发潜德之幽光,尚有可存”(《与毕制府》)。 综观《随园诗话》诗论,主旨是强调创作主体应具的条件,主要在于真情、个性、诗才三要素,并以这三点为轴心生发出一些具体观点,从而构成以真情论、个性论与诗才论为内涵的“性灵说”诗论体系。兹略作介绍于下: 一、真情论。 《诗话》认为诗人创作首先必须具有真情,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诗人唯有具备真情才能产生创作冲动:“情至不能已,氤氲(yīnyūn)化作诗。”诗作为抒情的艺术自然应该“自写性情”,并认为“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反对以考据代替性灵。 《诗话》尤其推重诗“言男女之情”,以与沈德潜的伪道学观点相对抗。鉴于诗写真情,因此标举诗的美感功能是主要的:“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 强调“诗能入人心脾,便是佳诗”,借以反对“动称纲常名教”的“诗教”观。 二、个性论。 《诗话》又认为诗人创作需有个性,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有人无我,是傀儡也”。突出“我”即是强调诗人特有的秉性、气质、审美能力等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 因为有“我”,故在艺术构思时则要求有独创精神,所谓“精心独运,自出新裁”,才能独抒性灵,“出新意,去陈言”,写出迥不犹人的佳作。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个性,亦自然形成不同的风格,《诗话》主张风格的多样化,“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无所为第一、第二也”。 因此对王士祯的神韵诗既不推崇,亦不贬斥,指出“不过诗中一格耳”,“诗不必首首如是,亦不可不知此种境界”。《诗话》又着重批判了从明七子到沈德潜的拟古“格调说”及宋诗派末流:“明七子论诗,蔽于古而不知今,有拘虚皮傅之见”,“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之外”,“故意走宋人冷径,谓之乞儿搬家”。 三、诗才论。“性灵”既指性情又包括“笔性灵”的含义,表现为才思敏捷。 《诗话》认为,“诗文之道,全关天分,聪颖之人,一指便悟”。袁枚主诗才、天分,但并不废弃学问,故指出“凡多读书为诗家要事,所以必须胸有万卷者”。 只是目的不在以书卷代替灵性,而是“欲其助我神气耳”,为此袁枚反对翁方纲“误把抄书当作诗”,批评“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基于主诗才与灵性,《诗话》颇重视性灵者创作构思时所产生的“灵机”“兴会”这一灵感现象,并推崇“天籁最妙”即艺术表现的自然天成、毫不雕琢,为此尤其赞赏“劳人思妇,静狡童矢口而成”式的歌谣。 但袁枚又不反对人功,特别文人诗“人功未极,则天籁亦无因而至;虽云天籁,亦须从人力求之”,所谓“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也”。此论颇有艺术辩证法。 对于诗歌艺术形象则主张有“生气”或“生趣”,即灵活、生动而感人,因为“诗无生趣,如木马泥龙,徒增人厌”。欲有“生气”、“生趣”,则语言需生动传神,“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表现手法以白描为主,“一味白描神活现”,反对“填书塞典,满纸死气,自矜淹博”,以免扼杀诗之生气、生趣。 但倘若用典而“无填砌痕”又“贴切”,则也不一概排斥。 上述诗论于《诗话》中部分是单独成条,直接阐述;大多则是结合选诗生发。 诗论的美学思想是《诗话》的选诗标准,它又是在评论选诗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因此《诗话》内容的基础正是大量的选诗。 袁枚曾说过:“枚平生爱诗如爱色,每读人一佳句,有如绝代佳人过目,明知是他人妻女,于我无分,而不觉中心藏之,有忍俊不禁之意,此《随园诗话》之所由作也。”(《答彭贲园先生》)可见。 2.随园诗话一则孕这个字应该是孕育的意思 这句意思就是 梅树上开满了梅花 上一句中: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这句就体现了梅树已经开满了一树的花 担粪者看见了十分之欣喜的告诉了余 僧人说的是:这梅花是开在园中的 带不走。 余的意思是:我是怜爱这梅树 不愿意将她孕育出来的花朵带走 表达的是对梅树的怜爱。不夺人所爱,不强人所难,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将梅树比作一妇人 不忍心将她的孩子带离身边的悯人之情、 僧人是对于不能带走梅树而惋惜 而余某是因为懂得分离之苦所以不忍带走梅花的释然。 ====================仅供参考========= 呵呵·~~~~ 3.《随园诗话》一则阅读答案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1.解释下列打框的词语: *1 善取之(皆)成佳句 *2 因有句(云) *3 只(怜)香雪梅千树 2.翻译下面句子 *1 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 3.作者写出“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一句的灵感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你读出短文中的“余”是个怎样的人 一、1、全、都。 2、是、说。3、爱。 二、1、在随园挑粪的人,十月的时候,在梅花树下高兴告诉(我)说:“满身都是花啊”三、灵感来自野僧的话“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四、作者是一个恬淡闲适,主张性灵的诗人,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取景入诗。[这段应该选自《随园诗话》]。 4.《随园诗话》一则阅读答案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1.解释下列打框的词语: *1 善取之(皆)成佳句 *2 因有句(云) *3 只(怜)香雪梅千树 2.翻译下面句子 *1 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 3.作者写出“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一句的灵感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你读出短文中的“余”是个怎样的人 一、1、全、都。2、是、说。3、爱。二、1、在随园挑粪的人,十月的时候,在梅花树下高兴告诉(我)说:“满身都是花啊”三、灵感来自野僧的话“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四、作者是一个恬淡闲适,主张性灵的诗人,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取景入诗。[这段应该选自《随园诗话》]。 5.袁枚《随园诗话》节选翻译~~~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北京,就听说吴江地区有个没有科甲功名的百姓徐灵胎,他有智谋出众、作风潇洒的名声,但一直没有机会会面。 在庚寅年七月,我患了胳膊疼的毛病,于是买船去物件吴江寻访徐灵胎,和他见面交谈之后彼此都很高兴。徐灵胎年纪将近八十岁,但是还很健谈,而且言语风趣,留我在他家对饮,并且赠送给我治疗臂痛的药。 他家临近太湖,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近的仿佛就在家中。他有好句子说:人生真的有绝对悠闲的日子么?即使年过百岁仍然有很多事情没有解决。 《自题墓门》诗说:漫山遍野都是名贵药材,但路边松树下也仍然满是修炼长生不老术的道士。徐灵胎有《戒赌》、《戒酒》、《劝世道情》等文章,语言虽然粗俗简单,但是却很恰如其分。 《刺时文》中说:读书的人,是最良莠不齐、各存异心的,腐朽的科举文章,好象烂泥一样腐烂,国家本来是为了招揽有才华的人才实行按文章选才的制度的,可是谁知道,反而变成了相互欺骗的技巧。用三句话承接转述题目,再用两句话解释题目,具有可以摇头摆尾诵读的格律,就说是孔圣人的优秀学生了。 可是,他们知道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这样的好文章是什么?知道汉高祖、唐太宗,是什么朝代的皇帝么?书桌上放着名人鸿儒讲学的文章,从书店里买来科举文章讲解,读起来随着格律肩膀忽高忽低,嘴里总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感慨而发出感叹声,读这样好象嚼烂了的甘蔗一样的前人解读四书五经的文章,有什么滋味呢?这样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一生。就算让他碰巧用这种文章骗取了大官,也只能说是老百姓和朝廷倒霉。 6.随园诗话 袁枚随园诗话 袁枚 飞云依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村里的小孩和牧童,他们的一言一笑,都是我的老师,我巧妙的取来,都能成为佳句.随园里边挑粪的人,十月里在梅树下高兴的向我禀告说开了一树的花。我因此就有了“月印竹成千千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我二月出门,有个和尚送行,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你带不走.”我因此就有了“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岁身带上船。”的诗句 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诗话知多少《六一诗话》名词解释如下: 北宋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撰。一卷。主要评论北宋及唐人的诗作。原题《诗话》,后人改称《六一诗话》,是最早用“诗话”为书名的著作。《六一诗话》是2009年12月1日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 该书共二十八则,既有遗闻轶事,也记有作者对某些诗人群体或某类诗作的感受与评骘,书中还记录了作者诗友梅尧臣没有写入作品中的真知灼见。笔致轻盈平易,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至今传诵人口,弥足珍视。 《六一诗话》的言说方式正是“泛应曲当”,随事生说,各则诗话条目之间的排列并没有固定和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另一方面,《六一诗话》却又有其一以贯之的诗学主张。 综上: 一、在“意义”方面,欧阳修主张应当事理真实,即所谓“事信”,艺术的真实应当与生活的真实相一致,反对只求好句而不顾事理是否真实可信。如谓:“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佳句也,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 二、在“言语”方面,欧阳修主张精工雕琢,反对不加修饰而过于浅俗。其言曰:“圣俞尝云:诗句义理虽通,语涉浅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如有《赠渔父》一联云:“眼前不见市朝事,耳畔惟闻风水声”,说者云:“患肝肾风”。 三、在言与意、事理与好句之间的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意新语工”。他引梅圣俞的话说:“诗家虽率(一作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立春的诗句 立春位列二十四节气之首,与立春相关的诗词歌赋、民间谚语也是异彩纷呈。下面是立春诗词鉴赏及立春的诗句。 《立春日》 南宋 陆游 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系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唆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宣薄饼,湖村好景吟难尽。 酒香浮蚁泻长瓶,乞与侯家作画屏。 陆游( 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新岁刚过又立春,闲居山村的陆游早己与乡亲父老建立了真诚的友谊。陆游对故乡的山山水水,丰年农事感到由衷的喜悦。但诗人陆游毕竟是壮志未酬的政治家,要他忘情时事是不可能的。“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两句写景叙事中暗寓讥刺:那些达官贵人,尸位素餐,醉生梦死,却无福领略、享受山村风光自然美的乐趣。《立春日》诗词行文风趣、幽默,嘲讽含而不露。 《汉宫春·立春日》 宋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播。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自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存词六百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这首写立春情景和自己感怀的诗词很有代表性。作者写惜春、恋春、怨春的同时,借以抒发功业无成的苦闷和对北方故国的思念,同时也隐晦地表示了对统治者苟安江南的不满。 《立春》 一千二百多年前,公元767年,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立春》诗: [唐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优民,人格高尚,约有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陵远客:诗人的自称。 杜陵,即长安东南的杜县,汉宣帝在此建陵,称杜陵。杜子美的远祖杜预是京兆杜陵人,他本人又曾经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因而经常自称为杜布衣、少陵野老、杜陵远客。唐朝立春日时兴食春饼、生菜,号“春盘”。 杜甫这时忆起了当年在“两京”(长安、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盘出高门,菜经纤手,一个个迭送白玉青丝,好不欢乐。可是现今经过了安史之乱,困居夔州(今奉节),再也不能过那样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际,只有呼儿觅纸,题诗遣怀。 《立春日感怀 清江引·立春》 [元 贯云石] 金权影摇春燕料,木秒生春叶。 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 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妇女头上的金钗摇动春燕斜戴着,树梢生出了嫩叶。水塘因春天来了开始泛起了波浪,气温因春天来了也开始回升。春天开垦土地用来耕作的牛儿也开始耕作了,春天到来了。“秒”、“始”、“初”都准确地点出立春时万物苏醒、生机萌发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贯石石,字浮岑,号酸斋,曾任翰林侍读学士,后弃官隐居,在钱塘市中卖药为生。他是散曲从草创时期发展到黄金时代的一位过渡作家,在散曲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这支元曲是应酬之作,有“金”、“木”、“水”、“火”、“土”五字位于每句之首,每句都用了“春”字,这是作赋前所定的规则。贯云石没有被作曲所限,而是扣紧“春”字,全方位地展现立春时节的春景春情,写得清新自然、情趣横生。 《立春日感怀》 明 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溢肃憨,万历改谧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这首立春诗词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所写的。遇此佳节,引起了作者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诗句中表达了作者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 立春诗词 我国古人向有立春咏诗的传统。《广群芳谱·天时谱》杨维祯诗:“今朝立春好天气,况是太平朝野时。”写的就是立春习俗。 立春之日,吟诗咏词是古人传统。查阅《全唐诗》,可以发现在诗歌题目中明确说明写于立春这一天的诗歌就达52首之多,上自皇帝重臣、下到落魄诗人,都曾大发雅兴。 据史料记载,720年前的丙戌狗年,宋末元初几位诗人曾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广泛征诗,最后竟得诗2735卷。 立春吟咏,诗人常为淳朴的民俗民风所感染,状景抒情,直书胸臆。 宋朝女诗人朱淑贞的《立春》诗,别有一番欢乐愉快的情味: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播旋剪称联权。 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六街,指唐宋时京城的主要街道。幡:唐风俗。立春剪纸或绸绢为旗幡形戴在头上,亦称彩胜,或合称幡胜。 朱淑贞在立春日挑生菜,卷春饼,剪幡胜,好一派迎春景象。诗人感到新一年的良辰美景,都是吟诗抒怀的好题材。这首诗反映了宋朝京都立春日的欢乐情景,如此欢决的诗词在朱淑贞的作品中是不多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残冰诉玉片,新尊排红颗。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 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曾在一首《减字木兰花》中吟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南宋范成大的立春诗反映了农村生活: 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 曲尘欲暗垂垂柳,酷面初明浅浅波。 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何。 竹茂麦肥,土牛笙歌,垂柳吐芽,河水泛波,还有融融春阳耀春市,帆船往来如穿梭。这自然激起了诗人的诗兴,而吟诗抒怀,是立春日剪金幡,扎彩胜无法比拟的。 清人林兰痴的《春饼》诗更是生动畅快:“调羹汤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二十四番风信过,纵教能画也非时。” 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诗意沐浴春风而萌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都是立春诗和关于春天的诗中名句。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是谁的诗句?全文是什么?似在随园诗话里见过出处,查一查果然是的。 冬友侍读出都,过天津查氏,晤佟进士溶;言其母赵夫人苦节能诗,《祭灶》云:“再拜东厨司命神,聊将清水饯行尘。年年破屋多灰土,须恕夫亡子幼人。”查恂叔言其叔心谷《悼亡姬》诗,和者甚众。有佟氏姬人名艳雪者,一绝甚佳,其结句云:“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此与宋笠田明府“白发从无到美人”之句相似。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不许又如何,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故事到处都有。 《随园诗话》清 袁枚所着 青山簇簇水中生的上一句青山簇簇水中生的上一句是江到兴安水最清,出自清朝诗人袁枚《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 全文: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译文: 江水流到兴安时水变的最清了,水中映着青山的影子,像是在水中生长出来的。明明看见了青山的顶部,小船就像是在青山的山顶上滑行一般。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浙江杭州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荐举博学鸿词,四年已未(1739)进士,官江宁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论诗主抒写性情,创性灵说。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 “惟有杏花真得意,三年又见状元来。”谁写的,什么时候的,和全文是什么同求,谢谢!袁枚 缘诗而道诗艺 由具体诗句而言诗歌艺术,不必长篇大论,只要稍加点拨,则事理昭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古梅花诗佳者多矣。冯钝吟云:‘羡他清绝西溪水,才得冰开便照君。’真前人所未有。余《咏芦花》诗,颇刻画矣,刘霞裳云:‘知否杨花翻羡汝,一生从不识春愁。’余不觉失色。金寿门画杏花一枝,题云:‘香骢红雨上林街,墙内枝从墙外开。惟有杏花真得意,三年又见状元来。’咏梅而思至于冰,咏芦花而思至于杨花,咏杏花而思至于状元,皆从天外落想,焉得不佳?”作者意在说明诗“其妙处总在旁见侧出,吸取题神,不是此诗,恰是此诗”,诗要善取譬,又要逞想象,喻体与本体血缘愈远且又切合,方称佳选,也就是“天外落想”始妙。 关于“《随园诗话》全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50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
-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 日边消息空沈沈画眉楼上愁登临
-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