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诗(有一句歌词“才下了眉头却又上心头”是什么歌?)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诗
网上有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一句歌词“才下了眉头却又上心头”是什么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诗出自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全文如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有一句歌词“才下了眉头却又上心头”是什么歌?
原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解--无计:没有办法。
释义--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出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赏析--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
扩展资料《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全词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原诗《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已是秋天了,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仍散发着残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凉意。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清亮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我们两个人呀,患着一样的相思,却两地分离,牵动着各自的忧愁。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百度百科参考资料:
童丽演唱《月满西楼》。
《月满西楼》是由童丽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李清照作词,苏越谱曲。此曲2010年1月10日发行,收录于专辑《水乡·伶人》中。
《月满西楼》
歌曲原唱:安雯
填词:李清照
谱曲:苏越
演唱者:童丽
歌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却上心头,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却上心头?
歌曲改编自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来自李清照的哪首词?
来自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代表。此调以周词、吴词为正体,若卢词、张词、蒋词之添韵,曹词、李词之减字,皆变体也。 此词前后段第二句、第四句、第五句俱不押韵,宋词惟周紫芝“无限江山”词与之同。 周词前段第二句“两岸斜阳”,“两”字仄声,谱内据之,馀悉参所采诸词。
变体一,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以吴文英《一剪梅·赠友人》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四句押韵,宋元人俱如此填,惟汪元量词前后段起句“十年旧事漫咨嗟”,“玉人劝我酌流霞”与此平仄全异,恐非定格,不便参校。
变体二,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以卢炳《一剪梅·元宵》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五句俱押韵,宋词无别首可校。
变体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两叠韵。以张炎《一剪梅·剩蕊惊寒减艳痕》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二、三句,第五、六句俱叠韵,有程垓、刘克庄、刘拟、方岳、欧良、虞集诸词可校,但刘克庄词换头句“阶衔免得管兵农”与此平仄全异。又宋无名氏词前后段第二、三句,第五、六句俱用“量”字韵者,系独木桥体,因词俚不录。
变体四,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六平韵。以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为代表。此词每句用韵,与第二、三句,第四、五句用叠韵者不同。
变体五,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以曹勋《一剪梅·不占前村占瑶阶》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第二、三句作七字一句,与诸家异,见《松隐集》。
变体六,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以赵长卿《一剪梅·秋雨感悲》为代表。此词前段结句七字。按李清照词“雁字来时月满楼”,又《乐府雅词》“明日从教一线添”,皆作七字句,与此同,盖《一剪梅》之变体也,旧谱谓李词脱去一字者非。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出自谁的哪里啊
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关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485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
-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
-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 旧时燕子还飞否今古不胜情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