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苏小小墓》原文-赏析(李贺《苏小小墓》诗词赏析)

《苏小小墓》原文-赏析(李贺《苏小小墓》诗词赏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22    点击:  218 次


《苏小小墓》原文|赏析

网上有关“《苏小小墓》原文|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贺《苏小小墓》诗词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本诗是作者联想苏小小生前其人,和死后之鬼所写的一首既是写鬼又是写人的诗篇。

苏小小是六朝时南齐钱塘(今浙江杭州)的著名歌妓。她容颜秀丽,举止端庄,风度翩翩,且聪颖敏慧,信口吐辞,皆成佳句,一时公卿权贵皆争奔之门下,名重一方。然而她生命短暂,仅活了二十岁,就离开了人世。死后葬于钱塘江畔的西陵(今杭州钱塘江西)之下。关于苏小小的传说颇多。李绅在 《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后来竟成为文学故事人物。《乐府诗集》 所收《苏小小歌》,包括李贺、温庭筠、张佑等人对她都有所吟咏。话本 《钱塘佳梦》 和《西湖佳话》 中的 《西泠韵迹》,也收录了苏小小的传说故事。可见其在文人学士中印象之深,影响之大。

李贺所写“鬼诗”,有十余首,仅占全部诗作的二十分之一。但他却以善写“鬼”著称,被人们视为“鬼才”、“鬼仙”。这是因为他写的“鬼”,既有“鬼”的恍惚迷离、飘忽不定,又具有人的真、善、美的特征,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富有真情实感。《苏小小墓》 就是他所写“鬼”诗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全诗共十四句,可分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写苏小小的形象。“幽兰露,如啼眼”两句,写她容貌之美。兰花,本是使人百看不厌的名花,它高雅、娴静、芬芳宜人。而缀着晶莹剔透的露珠的兰花,就更显其娇美可爱了。这晶莹的露珠,象是她的眼睛,闪亮,含情。诗人用写景作比,以画龙点睛之笔,烘托少女娇好动人的姿容。东晋画家顾恺之曾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阿睹”,即眼睛。诗人正是通过对眼睛的描绘,使人想见其整体之美。但“兰”前著一“幽”字,“眼”前著一“啼”字,境界和气氛就完全不同了。“幽”是幽僻,显其荒凉、冷寂,这不仅写出了鬼魂活动的特有环境,为诗题“墓”字创造了阴森可怖的氛围,而且也为下句“啼”字作了铺垫。“啼”是眼泪,她眼泪汪汪,必有一番心酸难言之苦。所以,“幽”、“啼”二字开始就为全诗定下了悲苦哀怨的基调。苏小小作为歌妓,沦落风尘,在隐哭卖笑中度过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虽然她多与追欢逐色的公卿权贵打交道,也不过是被人玩弄耍笑而已,她内心的凄苦是一言难尽的。所以她那满含啼泪的双眼,正是她满腔凄苦辛酸的如实写照。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两句写她的心境。苏小小生前身处歌妓酒楼之中,只有哀怨,没有欢乐。但她对爱情生活却有着执着的追求。古乐府 《苏小小歌》 云:“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油壁车”,是一种用油彩涂饰壁帷的车子。相传苏小小酷爱西湖湖光山色,命人造油壁车,常常乘车出游。而今物是人非,生死相隔,事事皆休,一切都成了泡影。诗人不言“无人结同心”,而说“无物结同心”,系托辞于“烟花不堪剪”,即在说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野花,也不堪剪来相赠。这种不可言状的愁苦、哀怨,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她那孤苦无依、颓丧失落的心境。这心境又与前面的“啼”字紧紧连结在一起。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四句,是第二层次,写苏小小的服用。如果说前四句是以神写形,那么,这四句则是以形写神,青青的绿草,象是她的铺垫;挺拔的青松,象是她的车盖;清风吹拂,恰似她泪衣袂飘荡;潺潺的流水,宛如她的佩环叮咚。因为是写鬼,诗人驰骋想象,就墓地周围的景色着笔,透过芳草、青松、清风、流水,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似写景,实写人。既写出了她芳洁、清幽的住所,也突出了她刚强、娴静、温柔的性格和脱俗的追求。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六句,是第三个层次,写她生前与情人幽会,而今物是人非的悲哀。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幽会。然而,只能是“空相待”,再也不能乘坐车子,前去幽会,实现“结同心” 的愿望了。这里又与前面“无物结同心”暗暗照应,且用一个“待”字,突出了她“待”而不能相逢的无端无绪的哀怨之情。“冷翠烛,劳光彩”,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夜幕降临,墓地上闪烁着绿色的鬼火。诗人想象这鬼火,原是为情人幽会而设。而今有情人已不能相会,这鬼火岂不虚设?尽管虚设,依然用自己的 “光彩”说明着自己的心声,自己的愿望,自己的追求,表现着春蚕到死丝不尽,蜡烛成灰泪难干那种死而不已的执着。这里,“翠烛”前著一“冷”字,“光彩”前著一“劳”字,不仅写出了阴冷萧瑟的境地,而且也写出了她愿望不能实现的无限哀伤。“西陵下,风吹雨”两句,写她生前与情人幽会之处,而今是苦风凄雨,一片凄凉。这又很好地制造了悲苦哀怨的气氛。她昔日对爱情的追求和欢乐,而今的愁怅和空虚,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以写景起兴,通过写景以衬托人物,把写景与写人融为一体。景与情会,物与人全,达到了妙合无间的境界。

这是一首不露痕迹,而又抒情气氛很浓的诗作。它以“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为诗眼,围绕这一中心内容,驰骋想象,进行描绘、渲染,看来充满飘忽迷离,空幻凄恻,却把人物的外部神情和内心世界刻划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想象的余地。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对苏小小这个小人物一生不幸的遭遇,是深表同情的。诗人之所以充满深情,似乎也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寓于其中。李贺是一位多才短命,而又有特殊成就的诗人。他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颇有做一番事业的理想和追求,可他怀才不遇,他在 《开愁歌》 中说:“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在 《致酒竹》 里说:“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这内心的悲哀凄楚,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又何尝不是一首咏史述怀之作?

李贺《苏小小墓》诗词赏析

杨柳枝五首·其二

[作者] 牛峤 ? [朝代] 五代

吴王宫里色偏深,一簇纤条万缕金。

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松下结同心。

标签: 柳树 动植物

《杨柳枝五首·其二》注释

⑴吴王宫:此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造的馆娃宫,今江苏苏州西南灵岩山上有灵岩寺,即其故址。宫中多柳,故言“色偏深”。

⑵不愤:不怨。一解为不服。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倾士类,容华绝世,其家院多柳。

⑶“引郎”句:言苏小小多情,曾结同心于松柏树下。古乐府《苏小小歌》:“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西陵在钱塘江之西。今浙江嘉兴县西南有苏小小墓。结同心:用锦带制成的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之意,又称“同心结”。 《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此词引用苏小小的故事,意思是柳色与松色同青,柳也是多情之物,而苏小小不在柳下结同心,而引入松下,柳岂不怨乎?然柳却“不怨”,可见柳之情更深厚也。 有《杨柳枝》词十首,现录二首与此词意境相似者:“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杨柳枝五首·其二》相关内容

评析作者:佚名这首词是借柳咏情。一、二句写柳色,一簇簇,一条条,如缕如金,形象娩媚。三、四句是借题发挥,写柳色与松色一样,而苏小小偏偏要在松下与郎定情,却不在...

牛峤的其它作品

○ 忆江南·衔泥燕

○ 忆江南·衔泥燕

○ 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

○ 柳枝·解冻风来末上青

○ 更漏子·春夜阑

○ 牛峤更多作品

翠烛映照青楼,苍白而羸弱

——李贺《苏小小墓》

苏小小墓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妾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油壁香车留下两道淡淡的辙痕,对于生于妓家、流落风尘的苏小小,寻找爱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损毁青春的过程。

美丽的西子湖畔,苏小小的油壁香车在缓缓地行进。身为勾栏之女,能在这样一个万木葱茏的春日,出来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对于小小而言,是一份难得的奢侈。在 *** 的生存状态中,冰清玉洁多才多艺的苏小小是如此落寞,又是如此孤独。然而,一个生于妓院长于妓院的女子,痛楚和屈辱就是其与生俱来的胎记,苏小小没有选择的自由。马上就要到梳拢的年龄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次,应该献给谁呢?一路想着,西湖的水面也变得阴郁起来。

然而,一匹青骢马的出现却令艰难行进的苏小小笑容初绽,而此时,青骢马上的倜傥少年也已经将目光投在了小小的身上。他叫阮郁,是朝中显宦阮道之子,久慕西湖圣景,特地前来踏青,不想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遇到了苏小小这位眼含秋水的佳人。这是一次玫瑰色的邂逅,当两束火热的目光在西湖的烟雨中连接成美丽的虹,无论是苏小小还是阮郁,都已经沉醉其中,他们,都忘记了各自的身份。

很快,苏小小与阮郁便开始了一段如胶似漆的理想生活。虽然身处勾栏之中,但为了自己钟爱的阮公子,苏小小却始终守身如玉,这位用情专一的佳人每天都在拨响桐筝,当《神弦歌》从一片*声浪笑之中不和谐地飞出,苏小小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从良做起准备;而阮郁此时也成为勾栏的常客,他将所有的川资统统交付给老鸨,为的就是能和心爱的苏小小长相厮守。

然而,京城的家书最终成为苏小小与这位阮公子之间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当阮郁花完父亲给的所有川资,当西湖的沉誓在决绝的信笺中退缩成无可奈何的一滴泪,阮公子,不得不回归到世俗的审视:显宦之子,勾栏中人,两个世界的生命不可能在同一层面享受爱情。家书平摊面前,厉声如雷,阮公子,在选择的同时,已经放弃。

当《神弦歌》再次平静地在桐筝上升起的时候,苏小小的眼中已经没有泪花。西湖的烟雨洇湿记忆,也洇湿希望。一班纨绔子弟在得知阮郁已回京师之后,便无所忌惮,数次对苏小小污辱轻薄,而身为勾栏之人,苏小小自然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青楼的卖笑生涯衰老的不仅仅是玉貌娇容,更兼一颗曾经澄澈无比的心。当花瓣弥盖油壁香车,也就弥盖了一段梦,一段铅华。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心身俱损的苏小小将生命定格在二十四岁的青春韶华。至今,在西子湖畔,这位南齐歌伎的坟茔仍旧在聆听着千古不废的涛声,而每一位走过湖畔的游人,都会在心底问一声:风裳水佩的苏小小和对岸雷峰塔下的白娘子,是谁,最早谱就了西湖哀婉的基调?



苏小小墓译文 | 注释 | 赏析

苏小小墓 [唐代]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墓地兰花上凝聚的露珠,宛如她悲伤的泪眼。再没有编织同心结的东西,墓地上的繁花更不堪修剪。芳草犹如她的席垫,松树犹如她的车盖。清风作为她的衣衫,碧玉作为她的玉佩。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傍晚时准在一旁等待。森冷翠绿的磷火,殷勤相随,闪着光彩。她走了,在西陵之下,只有风挟雨,唿唿地吹。

注释 苏小小:《乐府广题》记载:“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方舆胜览》:“苏小小墓在嘉兴县西南六十步,乃晋之歌妓。今有片石在通判厅,题曰苏小小墓。”幽兰露:兰花上凝结着露珠。结同心:用花草或别的东西打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表示爱情坚贞如一。烟花:此指墓地中艳丽的花。茵:垫子。盖:车盖,即车上遮阳防雨的伞盖。佩:身上佩带的玉饰。

赏析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李贺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李贺的这首诗以苏小小的故事为题材,写幽灵形象和幽冥境界。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诗中寄寓着诗人独特的身世之感。

创作背景

求李贺《苏小小墓》《秋来》翻译

苏小小墓(1) 苏小小墓全景

幽兰露,如啼眼。(2)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3) 风为裳,水为佩。(4) 油壁车,夕相待。(5) 冷翠烛,劳光彩。(6) 西陵下,风吹雨。[1]

作品注释

(1)苏小小:《乐府广题》记载:“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方舆胜览》:“苏小小墓在嘉兴县西南六十步,乃晋之歌妓。今有片石在通判厅,题曰苏小小墓。” (2)“幽兰”四句:写已成幽灵的苏小小眼含泪水,如幽兰带露。她不能再与人缔结同心,只能孤独地飘荡。 (3)“草”、“松”两句:写坟墓的景象。 (4)“风”、“水”两句:写苏小小的幽灵以风为衣裳,以水为佩饰。 (5)油壁车四句:写往昔的幽会已成空幻,当年的情人已为鬼魂。这是反用了古乐府《苏小小歌》中的意思。 (6)翠烛:鬼火,有光无焰,所以说“冷翠烛”。[2]

原文解释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李贺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3]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李贺的这首诗以苏小小的故事为题材,写幽灵形象和幽冥境界。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李长吉集》引黎简的话说:“通首幽奇光怪,只纳入结句三字,冷极鬼极。诗到此境,亦奇极无奇者矣。”诗中寄寓着诗人独特的身世之感。《昌谷集注》中说:“西陵之冷风凄雨,不犹是洒栖迟之泪耶?贺盖慷慨系之矣。”[4][3]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像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着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中说:“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的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穿着服饰和使用物品:芊芊绿草,像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像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她“结同心”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就如同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价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使读者睹景见人。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借鉴了屈原《九歌·山鬼》中对神、鬼的描写方法。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可以找到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有一脉神传;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同样凄冷。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她一往情深,即使身死为鬼,也不忘与所思之人绾结同心。她牢落不偶,死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读者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无物结同心”。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在绮丽秾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的思想,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有着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3]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汲取了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的长处,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通过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中晚唐时期的部分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

编辑本段杭州景点

苏小小墓位于杭州西泠桥畔,在西湖风景区内的景点中,苏小小墓在杭州的知名度很高,可谓家喻户晓。有诗写道:“湖山此地曾埋玉,岁月其 苏小小墓前的石碑

人可铸金。”[6]

编辑本段关于苏小小

苏小小是南朝齐(479年——502年)时的钱塘着名歌妓,才貌出众,诗才横溢,历代关于苏小小的诗文、小说和戏曲甚多。传说苏小小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后人仰慕她的文采,在此建墓,南宋时仍有墓在。墓前有石碑,上面有题字:“钱塘苏小小之墓。”墓小而精致,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做“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后来几经毁建,至1964年12月墓亭被平毁。2004年按原貌修复的苏小小墓,是我国着名园林专家孟兆桢先生根据老照片,反复推敲墓亭的具体位置、尺度、比例、色彩建造而成,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墓的本来面目。[7][8] 修复后的苏小小墓有一大特色,柱联的数量在整个西湖风景区内首屈一指。新墓上挂了整整12副楹联,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而来的,由国内12位着名书法家书写。分别有“桃花流水沓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等。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西泠桥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却了佳人遗愿,又能为西湖山水增色。 桐风惊心壮士苦, 衰灯络纬啼寒素。(1) 谁看青简一编书,(2) 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 雨冷香魂吊书客。(3) 秋坟鬼唱鲍家诗,(4) 恨血千年土中碧。(5)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络纬:蟋蟀,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似促人织衣,所以又名促织。 (2)青简:青竹简。 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 (3)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 (4)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5)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1]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秋风起,桐叶落,壮心惊。随着一年一度的岁华流逝,诗人进取的心志也被消磨殆尽,在这苦雨凄风之夜,他一面悲叹春秋代序,年岁不与,一面想象着古代怀才不遇者的魂魄会来慰问他。茫茫人世,知音难觅,诗人只好寄望于神遇古人,共诉心曲。诗人对现世没有指望,而指望鬼世,没有知己而期望古人,这也真正是孤独、凄凉、无望之至了。王琦注释说:“苦心作书,思以传后,奈无人观赏,徒饱蠹虫之腹。如此即令呕心镂骨,章锻句炼,亦有何益?思念至此,肠之曲者亦几牵而直矣。不知幽风冷雨之中,乃有香魂愍吊作书客。若秋坟之鬼,有唱鲍家之诗者,我知其恨血入土,必不泯灭,历千年之久,而化为碧玉者矣。鬼唱鲍家诗,或古有其事,唐宋以后失传。”桐风,衰灯,寒素,冷寸,秋坟,恨血,种种凄凉的意象编织成一张阴冷的网,让人喘不过气来。[2]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原是古往今来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又听得墙脚边络纬哀鸣;那鸣声,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快到岁末了。诗开头一、二句点出“秋来”,抒发由此而引出的由“惊”转“苦”的感受,首句“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的强烈。第二句“啼寒素”,这个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络纬啼声时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惊”与“苦”。 这一、二两句是全诗的引子。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上句正面提问,下句反面补足。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呖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情调感伤,与首句的“苦”字相呼应。 五、六句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这两句,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死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 “雨冷香魂吊书客”,诗人画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画面,而且有画外音,在风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诗人表面上是说鲍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诗上半篇采用的是常见的由景入情的写法,下半篇则是全诗最有光彩的部分。“思牵今夜肠应直”,在牵肠情思的引发下,一个又一个恍惚迷离的幻象在眼前频频浮现,创造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幻象写真情的独特境界。诗人深广的悲愤与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之间达到了极其和谐的统一。在用韵上,后半篇也与前半篇不同。前半篇虽然悲苦、哀怨,但还能长歌当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选用的韵字正好是声调悠长、切合抒写哀怨之情的去声字“素”与“蠹”。到后半篇,与抒写伤痛已极的感情相适应,韵脚也由哀怨、悠长的去声字变为抑郁短促的入声字“客”与“碧”。 这是一首着名的“鬼”诗,其实,诗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诗人的自我形象。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现,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抑郁未伸的情怀。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求同调,感情十分悲凉。[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贺画像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汲取了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的长处,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通过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中晚唐时期的部分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苏小小墓》原文|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43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