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感遇》三十五翻译(陈子昂感遇诗的特点是)

《感遇》三十五翻译(陈子昂感遇诗的特点是)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20    点击:  459 次


《感遇》三十五翻译

网上有关“《感遇》三十五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子昂感遇诗的特点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译文:

我本来是富贵之家的子弟,平时立身处世,总是孜孜以求增进自己的才学。我虽有感于时事的多舛,自己郁郁不得志,但一想到报效国家,便常常孤身一人在草莽之中拔剑而起。

我向西驰骋过丁零族建筑的边塞堡垒,向北到过单于台。我登上高山,远眺千里以外的景色,心中怀想着古人的事迹,不禁心潮澎湃。

谁说不要忘记古人一心爱国而身罹祸殃的教训,我的报国之情除非身躯被磨损、消灭,化为尘土才能消失。

原文: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感遇诗三十八首》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五言古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

一、创作背景

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

二、相关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自述生平之作。诗人出身豪富之家,却笃志经学,不是习于安常处顺,而是仗剑千里,敢于为国捐躯。更难得的是,诗人能够坚持舍身为国的志向,一以贯之,矢志不渝。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句意为:我本来是富贵之家的子弟,平时立身处世,总是孜孜以求增进自己的才学。据《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载:“(陈子昂)家世富豪,子昂独苦节读书,尤善属文。”

可见诗人这两句诗确实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评价。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才华横溢的贵公子形象自然而然地凸现于读者眼前。

百度百科-感遇诗三十八首

陈子昂感遇诗的特点是

《诗词曲赋文·感遇(其五)》原文与赏析

陈子昂

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

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

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陈子昂(约660—约700),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四川射洪县) 人,主要生活在武则天时期。24岁时进士及第,26岁时被武则天召见。依次做过麟台正字、右卫胄参军、右拾遗等官。后因仕途失意,辞官归乡,被县令罗织罪名,逮捕入狱,死于狱中。

陈子昂 “本为贵公子”(《感遇》三十),出身地方有名的富豪世家。祖父陈辩,少习儒学,隐居不仕,修养生之道,家累千金。父亲陈元敬“瑰玮倜傥,年二十,以豪侠闻。属乡人阻饥,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因究览坟籍,居家园以求其志,饵地骨链云膏四十余年”(卢藏用 《陈氏别传》)。可见,这是一个精通儒术,酷爱老庄无为避世思想而又不乐仕进,在乡里颇著声威的世代土著地主家庭。陈子昂为人任侠仗义,轻财好施,受父祖辈的影响是很深的,《新唐书 ·陈子昂传》说他: “资褊躁,然轻财好施,笃朋友。”同时,他聪明好学,机警过人,很快便博览群书,精通典籍,学会了作诗写文章的本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的熏染,他开始修仙学道,“余家世好服食,昔尝饵之” ( 《观荆玉篇序》)。道家思想在他身上打下了烙印。特别是他第一次参加科举便落第,郁郁寡欢,惆怅失意,回到家乡便 “林岭吾栖,学神仙击未毕”( 《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府序》),这时候他已经和禅门的晖上人相游了。

他的诗《感遇》(其五)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这首诗按内容可以分成联系并不紧密的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写了诗人极力否定的现实世界,后一部分则描绘了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但这两部分在意义上以完整的形态表现了诗人从谴责人世到逃离人世这样一个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篇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全篇宣扬的最高标准是成仙。

“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市人” 代表一个特殊的阶级,是街市下层复杂的混合体,在普遍的印象中这是一个很不本分、令人厌恶、缺少朴实的下级阶层,因此儒道两家格外鄙视它。在这里,诗人怀着鄙夷的心情,以尖锐的笔触,无情揭露了市俗小人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丑恶嘴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不同流俗、不甘合污的高洁风格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矜,是炫耀的意思; 倾夺,是竞争,排挤的意思; 夸侈,是指以压倒别人相夸耀。这些极富着力的词句,寥寥数语,就把 “市人” 的庸俗、低下而又油腔滑舌的丑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形神毕肖。但是,在诗人看来,他们的更大悲剧在于 “于道若童蒙”和 “不知身所终”。童蒙,是愚昧无知的意思。《易 ·蒙卦》: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疏: “蒙者,微昧暗弱之名。” 《左传》僖公九年孔疏: “幼童于事多暗昧,是以谓之童蒙焉。”一般来说,所有的宗教都围绕着人生的终端问题而展开,道家也不例外。是苦炼修道成仙,还是在凡世庸碌一生?是孜孜求 “道”,还是 “童蒙”混世?诗人不满于污浊的现实,却又无可奈何,在深沉的苦闷中,遁入了道家的幻想世界,企图以此求得精神的解脱。因此,诗人格其尖锐地嘲讽“市人”的卑渺,也隐露出自己的博大志趣和对于 “道” 的信仰。

“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 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诗人突然把笔锋转向远离尘世的 “无穷”世界,并引出 “玄真子”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玄真子”是陈子昂锐意刻画的仙人形象,与其说他是一个有形的超然人物,不如说是一种观念的代表。他冷静、漠然、孤独,没有任何的修饰、夸耀,与早期求仙诗中仙人的华美车辆、缭绕衣裳、五彩宫殿形成鲜明的对照。盛唐诗人张志和可能就是从这首诗中采用了“玄真子”为号,说明这个仙人还是有一定的魅力。“玄真子”和后面的“玉壶”相对应,本此特指壶公。据说壶公曾在汝南卖药,常悬一壶于街头,每到晚上便跳入壶中。市人皆不见,唯有费长房窥知。后来长房也随之跳入,壶中别有洞天,是一个富丽堂皇的仙宫世界。此事见《后汉书·方术传》及《神仙传》卷五。这是诗人用仙人壶公的故事讥刺世人不懂得仙道的神妙。“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说的是深察大道的人可以忘掉人世,凭藉大道以遨游于“无穷”(指道家所谓不受时空限制的幻想世界)之中。“窅然”,是怅然的意思。《庄子·逍遥游》:“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成疏:“窅者寂寥,是深远之名。丧之言忘,是遗荡之义。”诗人的这种追求可以看作是占《感遇》诗大部分的“贤人失志”主题的一种抽象表现,这在诗人生命最后几年创作的几首《感遇》诗中有着突出的反映。例如,“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沉冥?”(其六),极力赞赏了仙道的玄深奥妙;“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其七),“无始”和“无穷”同义,指道家意念中超越时间的幻想世界;“仲尼推太极,老耽贵音冥。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其八),“金仙子”是佛的别称,“窅冥”指“道”,“无明”是无有智慧的意思。诗人佛、道并用,试图探究人间各种烦恼痛苦产生的根源,也说明他超然入“道”之心的殷切。可见,他在诗中反复渲染“道”的高妙,正是自身虽归田园并未能超脱于世的寂寞苦闷心情的流露。他对所看到的现象感到忧愁和愤慨,谴责丑恶而短暂无常的世界,抒发自己的志向,并在最后表示退隐和求仙。实际上,这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十分古老而复杂的主题,涉及到传统礼教的某些深刻本质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某些心理特征,而陈子昂的这首诗较完整地表述了这种心理的发展历程。既有内在的深度,也有诗本身特有的意境,写得很美。

陈子昂是公认的唐朝一代诗风的开创者,而《感遇》诗被认为是诗人最严肃的代表作品,读它,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美感享受。

感遇其十一陈子昂翻译

以下是关于“陈子昂感遇诗的特点是”的讲解:

陈子昂的感遇诗是他的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他思想和艺术的精华所在。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深沉,思想深刻:陈子昂的感遇诗常常表达出他对社会、人生、历史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见解。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情感深沉,思想深刻。

描绘生动,艺术精湛:陈子昂的感遇诗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描绘生动,艺术精湛。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刻画出各种形象生动的场景和形象,让读者在感官上得到极大的享受。

风格豪放,气势磅礴:陈子昂的感遇诗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豪迈、慷慨、激昂的情感,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的气质。这种风格让他的诗歌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

关注现实,反映社会:陈子昂的感遇诗还常常关注现实,反映社会问题。他的诗歌中不仅描绘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表现出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哲理性强,思考人生:陈子昂的感遇诗还具有哲理性强的特点。他的诗歌中经常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表现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思考。

总之,陈子昂的感遇诗具有情感深沉、思想深刻、描绘生动、风格豪放、关注现实、哲理性强等特点,充分展现了他的诗歌才华和人文精神。他的感遇诗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我能提供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感遇其二十三》陈子昂古诗鉴赏

感遇其十一陈子昂翻译如下:

翻译:我非常喜爱鬼谷先生,远离尘世污浊在青溪山居。掌握所有的经世之道,独自住在山上与白云相处。战国七雄正龙争虎斗,天下大乱很久也没有君主。浮华的虚荣不值得珍惜,怀抱这时代文化毫不显露。舒展道术可充满宇宙,卷起则不满一分厚度。哪想如山树无用长寿,空自与野鹿同群为伍。

原文: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一,陈子昂。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注释:囊括:包罗;包含。久:一作“乱”。浮荣:虚荣。可:一作“之”。岂徒:难道只是;何止。

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创作背景:本首诗是组诗《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第十一首。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

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其二十九作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陈子昂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洲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陈子昂诗鉴赏

 这是一首寓言诗。全诗句句是写鸟,也句句是写人。

 诗一开始就点出了诗的主角——羽毛赤青相杂的翡翠鸟。这种鸟生长在南方,筑巢在神话中名贵的三珠树上,这鸟本来自由自在,雌雄双飞,不幸被美人所喜爱,比之于黄金一般,于是这鸟就倒霉了,翡翠鸟为什么会被美人喜爱呢?因为它的羽毛长得漂亮,既可以使美人的首饰临风招展,又可以使美人的锦被结采垂花,斑斓增艳。因此作为鸟,就不免在炎热的南州被杀,而将它的毛羽呈送到玉堂深处,妆点在美人的头上与床上。翡翠鸟既然知道自己将受到杀身之祸,何不远走高飞呢?可怜,这鸟儿巢居南海,还能算不远吗?没有用,虞人(周礼职掌打猎的官名)还是用罗网来找到了它。不论是鸟是人,总是有了才华,反被才华所累,正如象有齿,麝有香,因而遭受到杀身之祸一样,这样的遭遇,岂能不令人叹息呢?

 这首诗句句寄寓很深,鹂栖居贵树,意喻诗人品志高洁,因为羽毛美丽被美人喜爱,意喻诗人的文才出众被武则天相中任用,用以点缀升平;被美人喜爱的结果却是杀身去羽,意喻被统治者压迫,丧失自由;翡翠鸟逃不出虞人之网实则象征诗人力单势薄逃不出统治者的控制。因此结尾叹鸟实为人自叹。近人吴闿生认为“此言士不幸见知于武后”,宋人刘辰翁认为“多是叹世,而卒不免”,将陈子昂比为扬雄之不幸而作莽(王莽)大夫。

 结束之后,最末第二句“多材信为累”,才把诗人的正意点出。一经点明,立即煞尾,这正是寓言的手法。这一寓言情节简单,但诗人叙述时却没有平铺直叙。开首二句叙述翡翠鸟的安乐生活,第三四句立即以问句作一转折,五六两句马上把首二句的和平愉快气氛打破,落入了残酷的结局,“炎洲”二字呼应“南海”,“玉堂”与“珠树林”对照,虽则两者都是豪华富贵的环境,而“珠树林”中是雌雄双栖,“玉堂阴”处是杀身委羽,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为下文的'“叹息”伏笔。七八两句,表面写得很繁华热闹,但美人头上、床上的“旖旎”“葳蕤”,是牺牲了双飞双宿的小鸟的生命换得来的,热闹繁华的背后,正是凄冷悲惨。第九句照文理应该发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远走高飞呢?”这里诗人用精简的手法,省去问题,而用“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这两句不问自答,然后落出正意:“多材信为累”,而以“叹息”

 作为结束,用“珍禽”两个代用词,反应起笔的“翡翠”。“多材信为累”这一句,已由鸟说到人,诗人却马上缩住,一笔宕开,仍归之于鸟。短短十二句诗,艺术结构上却这样的起伏不平,大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内在的怨伤情绪是很浓重的,但在表现的方式上,却采用了缓和的口气,“温柔敦厚”,“哀而不伤”,自是五言古诗的正声。



《感遇·其一》古诗赏析

《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各自。尔:如此。

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翻译:

兰花到了春天枝叶茂盛,桂花遇秋天则皎洁清新。兰桂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所以春秋也成了佳节良辰。可是谁能领悟山中隐士,见到此情此景而产生的仰慕之情花木流香原为天性,它们并不求美人采撷扬名。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张九龄 感遇 译文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

关于“《感遇》三十五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zztaimin.com/zhishi/28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